張吉響
我和老伴都一大把年紀了,我73,老伴69。我們的生活一向過得緊張、充實、忙碌,沒有什么閑暇時間。然而,今年,老伴卻是越活越年輕,越活越快活了。
近幾個月,老伴居然吊起了嗓子,練起了京劇。她找來曲譜,跟著小小錄音機,早晨唱、晚上練,即使做飯時,旁邊也要放個小匣子,口里不停地咿咿呀呀。這些唱段有《紅燈記》里李奶奶“十七年風雨狂,怕談以往”,有《沙家浜》里沙奶奶“說來話長”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她自己唱、自己練,然而近些天,非要讓我這個五音不全的人指導一二,她一副表情非常嚴肅的態度,把我叫到了客廳,鄭重其事地立好站定,擺出十分認真的樣子,然后就有高有低、鏗鏘有力地唱起來。而我則以師傅的身份,裝模作樣地邊比劃邊美言一番。她聽得眉飛色舞,不時頻頻點頭,不時地說一定要練這個唱段,敞敞亮亮地唱一唱,待同學聚會時一展身手,給大伙一個驚喜。而這一切的變化,源于微信,源于今年春天我們與老同學們微信的聯系。我們這輩人都六七十歲了,過去生活閉塞,信息不通,很少聯系,如今有了微信,自然就會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20世紀70年代,老伴還在家鄉中學讀書,一直是班級的班長。她處處喜歡爭先,是個不甘落后的人,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課余時間還喜歡參加活動:打籃球、唱京戲、排節目、學講演、練體操……哪里都有她的身影。1972年,由一輛飛鴿自行車引領著,跨進了俺的家門。當時,村里的學校缺教師,她就立馬當起了孩子王,站定三尺講臺,直至退休。我倆風風雨雨幾十年,忙忙碌碌一輩子,窮日子過得簡單、忙碌而緊張。兩眼一睜,忙到熄燈。1984年,我們搬進了城里,在市區買了房,住上了高樓,才有了自己一片小天地,生活依然過得匆忙。
后來,微信開始流行起來,老伴居然很快學會了。一時間,許多長年未見的老同學接上了線。老同學們你傳我,我傳他,越聚越多。只要一有空,她就打開微信,和這里的同學說會話,和那里的同學講個笑話,悄悄話不斷,笑聲連連,有時還發個紅包,傳個美圖,熱鬧極了。
今年春天,老伴做東,居然召集來中學的老師和同學,開起了聯歡會。多達幾十人,有歌有唱,有說有笑,熱鬧異常。過后,老伴還覺得有些遺憾,說自己聚會時沒有解一解戲癮。明年春節,老伴一班還要聚會,她說一定要好好練一練,給我那小伙伴們演一演。
老伴一向為人低調,不聲不響,做任何事情不張揚,默默而為,老伴是有一定文藝基礎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曾擔任辛集鎮第四小學音樂老師,全校十幾個班,由她一人教音樂。那時,辛集市每年還舉辦中小學生節目比賽,她沒有請外人幫忙,自己不怕辛苦,獨立指導排練節目。最后只有35個節目名額的全市比賽,老伴指導的節目就選上了4個。
2005年,老伴57歲。那年5月,她硬拽著我,跟她去北京市參加汽車博覽會。當天很多汽車放在展廳外的場地上,天空藍藍的,太陽很毒,曬得我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她卻自如地在成排成行的汽車中穿行,還不時詢問銷售員。售貨員指著我說:汽車是你開呢?還是她開呢?我的臉紅紅的,不知說什么好。整個博覽會,老伴看這問那,我則十分不情愿地跟在她的后面,喊著累,催她趕快回家。最后,她竟然訂購了一輛汽車。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回家后,沒幾天她就拿到綠本本,獲取了真正的駕駛證。從此,只要有事,我就像一個大人物一樣,有了自己的專車。我坐在她開的汽車上,心里自然美滋滋。如今,老伴已經開車十多年,鄉親、同學對她刮目相看,有的甚至在微信里戲稱她為“女神”“女漢子”“偶像”,當然有些為過。
微信讓我的家庭充滿了歡樂。我一向愛讀書看報,寫寫文章,盡管已是古稀之年,我的每一天都過得滿足。現在,老伴和我經常用微信交流,方便快捷極了。有時我們還互發鬼臉、表情包,一起樂呵。我們的晚年生活,因此更添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