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恒
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續,面對如此具有威脅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人們產生一定的擔憂與焦慮情緒很正常,這恰好是防御疾病傳播的一個重要心理機制。但當人們做出過度的情緒反應時,它又會轉變成一種“心理問題”,這種應激性情緒會直接削弱個體免疫功能,從整個社會層面說,也不利于疫情控制,這就是嚴重焦慮情緒反應的兩面性。
幫助公眾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時避免產生過度情緒反應,除了防控隔離、規范治療等醫療程序以外,重要的有兩點:第一,引導公眾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疫情,減少認知上的不確定性。如果能夠及時向公眾披露基于數據和實驗的證據,使公眾能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公眾思考問題的理性程度就會得到增強。第二,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時,無序和混亂的反應會導致行為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加重公眾的焦慮情緒反應。從心理機制來看,有清晰規則的行為是消除不確定性,減少焦慮的重要機制。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過程中,控制人員流動、排查高危人群、隔離觀察與治療、遠離聚餐、佩戴口罩等公共行為方式都是很好的行為規則,人們對規則的遵從使過度情緒反應明顯減少。但我們看到一些人所表現出的不負責任行為,例如隱瞞疫區旅行史、公共場合不戴口罩、搶購醫療用品等。這些行為加劇了疫情的不確定性以及公眾的焦慮感。
面對疫情,筆者有幾點建議。第一,喚醒和強化人們的公共行為規則意識。在疫情流行期間戴口罩,這應該成為一條公共行為規則。為什么多數人做得到,一部分人卻做不到呢?不愿意戴口罩的人既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風險,引發他人的焦慮;也沒有意識到個人行為的“公共性”及其對他人影響的不確定性。應對公共衛生事件離不開對公共行為規則的遵從,這種遵從來自于道德修養。
第二,針對高焦慮人群開展心理輔導。在疫情流行期間,與患者有過接觸的人群中一般普遍存在高度焦慮的情緒反應,有些人甚至出現明顯的“軀體化癥狀”。感染者及家人也常有恐懼、無助、自卑、孤獨等心理反應,甚至帶有明顯的“病恥感”,這些都不利于疫情防控和病人的康復,他們都應該成為心理輔導與關懷的對象。處于高強度工作狀態的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等也是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是心理輔導的適宜對象。在此次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很多地方組織心理專家和一些有經驗的志愿者開展了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服務,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心理輔導的方式主要有熱線電話求助與指導,視頻咨詢,心理調適知識的宣傳等。心理輔導通過針對來訪者問題的認知與行為的指導,經過來訪者的自我傾訴與情緒表達可以較好地緩解應激性的心理反應。社會心理輔導工作機制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社會“情感支持系統”,增加大家的命運共同體感受,讓人們體驗到愛與關懷,而不是疏離與歧視,這些對于應對疫情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是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