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珺



筆畫初體驗
我的媽媽是一名小學老師,她的學校里有座美麗的小園林,那里有不少著名書法家所寫的楹(yíng)聯和匾(biǎn)額。聽媽媽說,幼時的我總喜歡往園子里跑,踮起腳尖,伸出小手描摹著楹聯上的一筆一畫。是呀,我對漢字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愛!后來上了小學,我迫不及待地參加了書法社團。
初學書法真是有些枯燥乏味,每天就是點橫豎撇捺這些基本筆畫的反復摹寫,有點像達·芬奇畫雞蛋。在我快要厭煩的時候,爸爸給我講了王獻之與十八缸水的故事,告訴我只有靜下心來把基礎打好,才能在書法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扎實。
宣紙,你好!
去年暑假,爸爸媽媽特地帶我去了安徽的歙(shè)縣,我親手撫摸過一方方工藝精湛的硯臺,忍不住把松煙墨放在鼻子下面聞了又聞。在宣紙博物館,我了解到從青檀(tán)樹皮和稻草的收割開始,一張潔白宣紙的成形需要經歷一百多道工序。在體驗間里,我和撈紙師傅手持紙簾分別站在紙漿(jiāng)池的兩頭,彎腰把紙簾輕輕探進池中,前后左右來回滑動,再同時緩緩抬起。隨著水從紙簾上退去,一層白白的紙漿就留在了紙簾上。我把撈出的濕紙小心翼翼地放在專門的石頭上烘干,過一會兒,就可以把這張我親手制作的宣紙帶回家了。雖然紙摸上去有點小疙瘩,放在陽光下也能明顯看出厚薄不均,但是我特別有成就感,也體會到了做一張紙的不易。師傅告訴我:撈紙不難,但要讓紙張厚薄均勻可就難了。現在每每展開一張宣紙,我都要先在腦海中演練一遍才敢下筆,生怕辜負了師傅們的一番心血。
“君子終日乾乾”
這兩年,學校的書畫長廊常常展出我的作品。一開始,我走進長廊時總是滿心自豪,可是漸漸地,我發現了這些作品中的不足。它們記錄了昨天的我,也時時刻刻提醒著現在的我。
“字為心畫”,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一定會以一顆靜定之心,寫好我人生畫卷上的每一個字。
我喜歡
俗話說書畫同源,國畫也是我的愛好之一。同樣的筆墨紙硯,卻能演繹(yì)出另一番濃淡深淺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畫國畫,讓我加深了對毛筆用法和筆意的認識;寫書法,讓我加強了對國畫線條和布局的感受。
除了在操場上跑跑跳跳,我最喜愛的運動就是游泳了。我喜歡在泳池里自由自在地浮沉,一個猛子扎進水池,再從另一頭探出腦袋,累了就仰面躺著,讓水波托舉著我輕輕蕩漾,或者和同學來一場競速,看看一個來回誰能得勝。
我的夢想
我的夢想是開一家小書屋,房子要由玻璃建成,里面擺滿我愛看的書。天亮開門時,陽光可以隨便從哪個角度射進來。書店的大廳里當然還要有大大的沙發,讓客人們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陽光底下看書。
鋼琴也是要有的,可以讓愛音樂的客人在看書之余彈奏樂曲來放松自己。什么時候書店里的書積攢(zǎn)得很多很多了,我就可以寄書給山區的小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