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標,王玉良,時玉梅
(1.鹽城市鹽都區家畜改良站 224056;2.鹽城市鹽都區張莊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24015)
豬肉是構成中國人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人肉類消費中占據比例最大的部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農戶家庭養豬的習慣。 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國內的家庭養豬的目的是為了自給自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定點屠宰場出現,家庭養豬才逐漸從家庭走上市場,同時國內養豬業逐漸開始走向企業化。 隨著豬肉市場不斷地擴大,國內養殖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生豬養殖規模也不斷地擴大,一些大規模、集約化的生豬養殖企業開始出現。 同時,存在家庭散戶養殖、中小規模的生豬養殖及集約化養殖并存的局面。 高速發展的生豬養殖行業雖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導致豬疫病高發, 制約著我國生豬養殖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研究生豬養殖環境的控制對于創新生豬養殖模式和提高生豬養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于此,本文研究該課題。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已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效應,不僅制約著生豬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及人的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據當前生豬養殖環境污染調查,我國生豬養殖環境污染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一是水污染。 水污染的來源主要是養殖場排除的尿液、 降溫用水、沖洗養殖場用水、飲用漏水等。 這些污水滲入地下,排入河流,對地下水及河流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是固體污染。 固體污染物包括糞便、病死豬尸體、廢棄疫苗、廢棄醫用一次性器械、墊料等。 這些污染物不僅造成土壤、水源等不同程度的污染,還可能是疾病傳染源。三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指糞污自然發酵產生的有害氣體、有毒氣體等,如硫化氫、甲烷等。 這些污染物既對人體健康不利,同時又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加劇。 以上污染物的發生與生豬生產養殖活動息息相關, 不規范的養殖活動及生產管理會加劇生豬養殖環境污染的發生。 就生豬養殖主體而言,絕大部分的環境污染來源于規?;酿B殖場,因此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場也是環境控制的主要對象, 而上述污染物就是環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內容[1]。
企業在新建養殖場時要選擇排水性良好、向陽、地勢較高、靠近水源的位置作為場址。 在場址下風向及水源下游建設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 豬舍要確保良好的通風、采光,建設發酵床,并配備環境智能監測設備和生物消毒設施,以便于監測豬場環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環境污染。 豬場要建設獨立的隔離豬舍,隔離豬舍與其他豬舍之間要建設綠化隔離帶。 舊場改建時要按照生態養殖的標準進行改場。 改場要以控制污染、加強資源利用為原則,以減少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降低綜合成本為目的。
糞污不規范管理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針對糞污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建設沼氣轉化資源,對糞污減量化處理,再采用沼液灌溉生物種植田,利用生物種植田的青飼料喂養生豬。對糞污采取干濕分離的處理,對干糞便統一收集,集中發酵為有機肥,尿液直接通過濕流系統引入農田灌溉系統。
對于生豬養殖場的水資源,要建設凈、污分流系統,對于污水統一收集,通過沉淀、過濾、消毒,達到可排放的標準后再進行排放。 而過濾出的污染物可通過化學處理下轉化為有機肥,用于灌溉生態種植田,這樣可以達到污水減污化和減量化的目的,同時也能有效減少疫病的傳播[2]。
養殖場要將生態環境建設納為生豬生產養殖的重要活動之一。 不僅要重視養殖場內環境的清潔、衛生、消毒管理、生態建設,還要加強養殖場外圍的生態環境建設。在養殖場外8~10m 的位置種植落葉防護林,并在落葉防護林內種植花、草等植物,通過植物來吸收二氧化碳, 凈化養殖場周圍的環境, 減少大氣污染。 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在場內建設一片生態散養田,適當地放養生豬,增加生豬的運動,通過自然環境消化一部分的糞污,減少糞污的排放量[3]。
生豬養殖過程中, 不規范的養殖是導致污染物超標的原因之一。 為了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養殖場應制定統一的養殖生產制度,加強養殖環境的監測,根據養殖環境監測結果調整和控制生產環境的濕度、溫度、微生物數量等。 采取規范化的消毒流程,減少藥物對于環境的污染。 同時,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多采用中藥防治疾病,可減少藥物殘留對環境的污染。
良好的生態鏈是發展生豬生態養殖的基礎, 同時也是環境控制的主要途徑之一。 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可通過合并、新建等方式構建生態鏈,堅持自繁自養體系開展生豬育種,種植生豬養殖青飼料,研發生物飼料,創建生鮮品牌,進行品牌產品連鎖銷售和全方位的服務。 生態鏈養殖模式一方面可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的綜合成本, 另一方面縮短了銷售渠道, 節省了銷售成本。 這樣企業就可以將更多的成本投入到生豬養殖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控制上去,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可靠的豬肉產品。
投放無公害飼料是確保生豬健康生長的基礎條件。 在生態養殖中,生豬養殖企業要減少抗生素飼料的投放,改為益生菌飼料。 堅決杜絕給豬喂養霉變、過期飼料,可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減少不必要成本的產生。
疫病給生豬養殖帶來的經濟損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為了減少疫病發生帶來的經濟損失, 生豬養殖企業應該在養殖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加強清潔衛生、消毒管理,在日常飼養中定期補充一些增強免疫力的中藥材,多添加一些維生素、微量元素、益生菌,提高豬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科學預防疫病,可有效減少疫病防治的成本[4]。
發酵床是生態養殖模式的重要方法。 建設規范的發酵床有助于提高糞污的利用率,減少生產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的排放,是一種健康又高效的生豬生產方式。 此外該種養殖方法可以減少生豬的應激反應,減少疫病的發生,有效地降低了疫病防控和管理的綜合成本,有助于提高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5]。
延長生豬養殖的產業鏈可以有效提高養殖的綜合效益。 例如將生態養殖、沼氣開發、生態種植、生豬產品生產加工等生產模式相結合,創建大型生態生產模式,采取標準化、規模化、統一化的生產管理,能夠提高人力資源、物理資源的綜合利用價值,提高生豬養殖的附加值,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
綜上所述, 養殖環境的控制對于生豬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意義重大。 針對目前我國生豬養殖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建議養殖企業重視養殖場的改建與污染治理。 新建生豬養場時合理選擇場址、建設污染物處理設施、加強養殖場環境綠化與生態建設、 加強糞污的綜合利用率。 此外,生豬養殖場要一改擴大規模來提升養殖經濟效益的思維,轉變生豬養殖的思路和養殖模式, 促進養殖場向生態養殖模式轉型。當前,養殖場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科學實施生產。要通過建立生態養殖生物鏈來提高生豬養殖的附加價值, 從而提升生豬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