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銀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51600)
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改善了養殖戶的生活質量,但是畜牧養殖也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而這對于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甚至會對周圍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必須尤為注重污染治理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畜牧業得以健康有序發展,不斷發展壯大。
在養殖過程中, 如若對糞便污水不加以處理就任意排放,會嚴重地污染周圍地下水及地表水, 而且糞便污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可能對附近的水源造成污染。 例如,糞便污水滲入地下,會導致地下水污染;糞便污水排入水渠,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糞便污水排向稻田,會導致水稻絕收、倒伏或晚收[1]。
畜牧生產養殖過程中,需要喂食大量飼料,飼料中富含蛋白質,蛋白質代謝后會轉化為氮和臭氣,而且養殖密度的增加,還會增加氨氣及硫化氫的含量。 這幾種氣體混合在一起,會產生特別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從而會嚴重污染周邊的大氣,甚至會對養殖人員的健康造成影響。
隨著養殖技術的日益成熟, 飼料及獸藥的應用也日益普遍,飼料及獸藥中含有大量激素和添加劑,雖然可以提高產量、降低發病率,但是因此加大了畜產品被污染的風險。 例如,激素及有機砷在獸醫或飼料中添加過多, 會使畜產品產生嚴重的污染。 人們如若食用這些受污染的畜產品,會對人們的身體機能造成嚴重損傷[2]。
在養殖過程中,不論是養殖戶,還是主管部門都比較強調經濟效益, 卻對生產養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缺乏應有重視,沒有對環境問題形成正確認識,而且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所以在實際的生產養殖過程中,缺少環境污染治理的舉措,而且污染治理的設施也不完善, 從而導致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很難徹底解決。
我國環保法主要是針對城市生活和企業生產制定的,對于畜牧養殖污染方面的規定較少, 從而導致畜牧養殖環境保護缺乏法律依據。 而且基層政府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少會對養殖戶及養殖企業進行有效的環境監管, 雖然出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舉措,但是缺乏實際的約束力。
國家畜牧部門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 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機制及宣傳機制,從而導致實際落實情況并不理想,特別是在偏遠農村地區,“重效益、輕治污”的現象更是尤為嚴重,養殖戶很少去主動了解治污方法, 在實際落實時也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從而導致畜牧養殖污染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要想徹底根治畜牧養殖中的環境問題, 就必須轉變養殖戶的思想認識,使他們樹立生態養殖觀念。 因此,基層畜牧部門必須深入基層,加強環保知識宣講,提高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使他們掌握基本的污染治理方法,自覺投入到環境治理保護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使畜牧養殖業得以健康穩定發展[3]。
法律政策是約束養殖戶環境保護的必要舉措,所以一方面,政府需要不斷完善畜牧養殖環境保護及治理的相關法律政策,從而使基層畜牧部門在執法時可以有法可依, 對違法養殖戶進行嚴厲懲處。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畜牧飼養的相關規定,對畜牧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及抗生素的種類及劑量進行嚴格規定,從而從源頭確保畜牧產品質量安全。
污染治理是避免畜牧養殖污染進一步擴大, 切實解決現有養殖污染的重要渠道。 首先,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在養殖集中區域設置污染治理設施, 如無害化處理設施, 從而避免污染源擴散,實現對污染廢物的回收利用。 其次,必須運用科技手段,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進行處理,如運用生物凈化手段,對畜牧養殖產生的污水及糞便進行發酵處理,產生沼氣用于照明供暖等,從而進一步提升污染廢物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綜上所述,畜牧養殖是我國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生態發展及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必須對養殖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加強重視,提高思想認識,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法律政策,推廣生態養殖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為養殖戶帶來更多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