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軍
(海北州草原工作站 810299)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 長期超載過牧以及墾殖草地等原因,造成天然草地退化和沙化情況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雖然對退化草地采取了許多保護措施,但退化草地生態治理、植被恢復進展緩慢,再加上氣候暖干化和鼠蟲害的影響,水源涵養功能仍在減退,造成草地退化嚴重、天然草地生態系統失衡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作者在省內外專家學者對退化草地研究的基礎上,對退化草地治理方式及效果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比較, 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為退化草地治理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圍欄封育是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將退化草地采用網圍欄或其他設施進行管護,使得退化草地天然牧草得以休養生息,對退化草地的恢復有重要作用。2000 年沈景林等通過研究發現,圍欄封育可增加退化草地“四度一量”生產指標(草群高度、蓋度、密度、頻度和產量),其中經濟類群產量中可食性牧草產量的增加程度可達為60.5%以上,增加程度最高可到達158.3%[1]。 2008年王立亞在青海省海南州研究圍欄封育對天然草地植被恢復的作用時,發現退化草地在圍欄封育3 年以后,牧草種群結構、地面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有明顯增加[2]。
在退化草地中補播優良牧草,可以改善退化草地牧草品種構成和群落結構,從而促進退化草地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穩定。2012 年張永超等在在瑪曲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進行補播試驗表明, 補播優良牧草可以有效提高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 物種數、豐富度指數等,其中:補播處理地上生物量可增加31%~44%,莎草類和禾草類地上生物量比重增加, 可食雜草和不可食雜草在群落中所占比例顯著降低[3]。
施肥是改善退化草地土壤結構和營養成分的重要手段,是促進退化草地恢復的重要措施。 2004 年仁青吉等對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進行施肥試驗研究時發現, 由于施肥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補充牧草生產發育所需的氮、磷、鉀等元素,因此施肥后短時間內退化草地牧草生長較快, 可以快速恢復退化草地生產力[4]。2005 年孫斌通過對退化草地施用腐熟羊板糞、尿素、磷酸二銨的施肥研究發現, 三個處理牧草產量分別比對照增加43.9%~68.2%、77.5%~100%、187.7%~205.6%,施肥改良對退化草地進行治理的效果十分顯著[5]。
當草地達到重度退化時, 只有通過改建人工和半人工草地的途徑,才能恢復植被。 1989 年陳敏選擇羊草、無芒雀麥、披堿草、冰草、草木樨、草原2 號苜蓿、沙打旺等優質牧草建植人工草地, 結果表明新建人工草地牧草產量遠遠大于退化草甸的生產能力[6]。 2007 年馬玉壽等在達日縣建設鄉才哇溝“黑土灘”退化草地上種植人工草地,地上總生物量遠超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總量[7]。
林草復合系統, 是指由多年生木本植物和草在空間上有機結合形成的復合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和多產業的人工經營植被生態系統。 1990 年周新華在研究草牧場防護林對牧草質量和提高草場生產力的作用時發現,營養期的牧草磷、粗蛋白含量有效提高,無氮浸出物含量降低明顯,草場生物量增加131kg/hm2,能量增加741.4 MJ/hm2。 利用林草復合系統治理退化草地在青海省尚未有實踐經驗[8]。
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復雜多變, 應該針對造成天然草地退化的不同原因對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實施退化草地改良措施,有效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態環境。 同時應提高廣大農牧民保護生態環境、依法合理載畜和加強退化草地治理的科學觀念,實現科學、合理利用草地及天然草地生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