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偉
(云南省麗江市程海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74202)
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如果養殖者只是為了效益而放棄了對環境的保護, 長此下去就會帶來更大的危害,甚至阻礙本地區的經濟發展。 畜牧業的養殖必須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改變原來不科學的養殖方式,形成一套新的飼養方式。 力求在不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可以讓畜牧業得到平穩的發展。
在管理者進行飼養的過程中大量動物的糞便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對大氣造成極其嚴重的污動, 動物排出糞便的污染不單單是臭氣對人類的影響嚴重, 更為嚴重的是動物糞便中許多的細菌進入大氣, 這些細菌通過空氣傳播給地面上的生物造成極大的損害。 另外動物在活動過程中會進行高頻率的呼吸,呼吸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進而對大氣造成影響。 體型越大的牲畜排出的有害氣體就越多,傳入到空氣中,使病菌得以廣泛的傳播,給養殖人員的身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 養殖人員長時間處于空氣狀況不佳的環境下, 每天都吸收糞便中的細菌和大氣中的有害氣體,長時間下去就會導致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從而不利于自身的健康。
畜牧養殖中牲畜和家禽的糞便得不到有效地處理,就會對周圍的水源和土壤產生極大的污染。 動物糞便的不科學排放就會導致其滲入土壤之中,進而對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動物糞便中的細菌和有害物質通過分解混入地下水源, 而地下水又是人和其他生物的主要用水來源,就會對人和生物產生感染,進而導致疾病的傳播。 未經處理的家禽和牲畜的糞便對地表水也有著極大的污染,許多農田都是使用地表水來進行灌溉的,如果灌溉使用了被糞便污染的水, 那么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一種極大的危害。
現階段我國的畜牧生產者接受的教育不夠高,多數的養殖戶都是農民,迫于生活對利益過于注重,從而對環境的保護存在不足, 雖然現階段我國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使用的設備都是較為先進的, 管理經驗也是先進的, 但是人類的保護環境意識不強,其他的條件再突出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養殖者主要重視動物的良好生長,進而給自己取得較好的效益。 對于環境問題并不關注,過于注重效益而犧牲了環境。 相關的政府部門為了帶動行業的發展,進而提升經濟效益,在鼓勵畜牧業發展的同時對于畜牧業發展給環境帶來的破壞卻沒有進行進行有效地宣傳, 讓畜牧業得不到科學合理地發展。
如果想要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 就必須改進原來的畜牧養殖模式,建立生態化的養殖系統,這是保證效益與環境共存的根本措施。 首選需要對畜牧養殖產地進行合理地規劃,在建廠之前要充分地考慮場子周圍的情況, 建場的選址必須要在人少的郊外地區,對于工業區要盡量地遠離,堅決不允許在旅游風景區周圍建場,對于周圍的自然環境因素也要進行充分地考慮,進而避免對環境的過多破壞。
動物的糞便是養殖過程中的重要污染來源, 要想保護養殖地附近的環境就必須把動物產生的糞便進行科學合理地處理。雖然養殖過程中的動物糞便量大且難以處理, 然而通過科學的手段就可以使糞便進行再次的利用。 將動物排出的糞便用于農業的生產中,動物的糞便經過處理后可以當作良好的肥料,動物糞便經過一系列處理也可以作為飼料, 對于漁類的養殖也有極大的益處。 沼氣也可以通過糞便的科學處理而制作出來,沼氣在生活中可以作為一種新的能源進行使用,且具有極強的環保性。動物糞便經過科學合理地處理之后不僅可以應用到農業、 漁業當中,對人類的生活也可以做出一定的貢獻。
只要提高飼養者對于環境保護的意思, 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促進畜牧業得到良好的轉型。 首先政府部門必須起帶頭作用,通過使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宣傳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幫助飼養者樹立一個良好的觀念,改變其傳統利益至上的思維。 政府部門可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向養殖者傳播環境保護的益處,從而讓養殖者可以自發的參與到防止污染的工作中來, 從而降低畜牧養殖對環境的污染。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 環境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關注點。 注重畜牧養殖行業發展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因此養殖者和有關部門必須充分重視環境問題,通過科學的手段,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