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
(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畜牧獸醫站 226521)
豬蛔蟲病是蛔蟲寄生于腸道而引發的豬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集約化和散養豬場都有發生,嚴重阻礙了養豬業的發展。 本病主要對豬的生長和發育產生影響,有些豬甚至出現僵化和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1]。 為了讓大家對本病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詳談。
蛔蟲屬于線蟲,其發育無需中間宿主的參與,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后,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有機營養存在條件下,經蛻化發育逐漸具備感染性。 外界所有條件中,以溫度對孵化影響最大,蛔蟲卵發育最適環境溫度為25℃~30℃,這個溫度下只需要9~12d 即可發育為一期幼蟲。 低于20℃或高于35℃,發育時間延長至20d 以上,高于40℃或低于-2℃時,蟲卵發育停止,久之也會出現死亡。 蟲卵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蟲體在卵內部,受到卵膜的保護,普通消毒劑難以穿透卵膜,這給臨床防控本病帶來較大困難。
本病主要發生于環境衛生條件差的豬場, 管理水平低,不對豬群進行驅蟲保健的豬場也很容易發生,一年四季都流行,高溫高濕的夏季多發,冬季多出現在南方豬場,以地方流行為主。蛔蟲沒有中間宿主,豬是本病的唯一宿主,傳播也只局限于豬與豬之間。 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最主要傳染源,糞口途徑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所有日齡的豬都能感染,但以3~5 月齡大的豬最容易發病,臨床表現也最為嚴重,死亡率較高[2]。 性成熟后的豬死亡率低,感染后大多能耐過,但對生產性能影響較大。
蛔蟲對豬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蛔蟲的不斷生長,其體積會逐漸增大,久之對腸道造成物理性的阻塞,食物無法下行,影響采食。 其次,蛔蟲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其自身的活動會對腸道造成損傷,損害腸道黏膜,使其變得不完整,出現發炎、脫落、潰瘍等病變,嚴重的還會引發細菌、病毒等繼發感染。 病原順著損傷的腸黏膜進入血液,導致感染豬出現全身癥狀。 再次,蛔蟲的食物營養最終還是來源于飼料,這樣飼料中的營養除了供應豬的生長需求外,還有一部分被蛔蟲利用,從而造成豬營養缺乏,料肉比上升,出欄周期延長,影響經濟效益。 最后,蛔蟲在腸道中移行時,有時會鉆入膽管中,引發膽管阻塞,膽汁不能排入腸道中,逆流進入肝臟,造成阻塞性黃疸病,飼料中脂類物質的消化也會受到影響。
感染豬主要表現消化道癥狀和全身癥狀,主見精神沉郁,生長發育緩慢,體重顯著小于同批次豬,嚴重的還會成為“僵豬”,皮膚干燥無光澤,被毛粗亂,活力下降[3]。 感染嚴重的豬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有咳嗽和呼吸困難表現。 隨著疾病的發展,病豬糞便中開始有肉眼能見到的白色或黃白色蟲體,病豬臥地不動,腹部疼痛,全身貧血,可視黏膜有黃染表現,淚液、尿液、鼻液等發黃,最終可因機體衰竭而死亡。
蛔蟲卵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對大多數種類消毒劑不敏感,且正常情況下,其能在外界生存3~5 年,鑒于這種情況,養殖場一定要做好環境衛生的管理,每天對豬場進行打掃,糞便要每天清理,盡量不要用水沖洗糞便,防止蟲卵隨糞溝擴散,建議采用干清糞的模式,將糞便集中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堆肥發酵處理,利用生物熱將蟲卵殺滅。 發現病豬的圈,在豬隔離后,糞便污染的區域用火焰消毒。 散養豬場墊草要勤更換,污染的墊草通過焚燒方法處理,以徹底殺滅蟲卵。
每年至少對全場豬群安排2 次驅蟲,藥物可選擇伊維菌素、左旋咪唑、阿苯達唑等。 預防時,用預混劑拌料給藥就可以,三者分別可按照0.02mg/kg、10mg/kg 和10mg/kg 體重的劑量拌料,連用3~5d。驅蟲時間建議在每年的5~7 月份進行,用藥期間豬排的糞便可能含有蟲體, 一定要無害化處理。 長期受本病困擾的豬場,建議適當提高用藥劑量,延長用藥時間至7d。 懷孕母豬建議在配種前和產仔前1~2 周分別驅蟲一次,從而保障仔豬的健康。
發酵床是利用益生菌技術, 在豬圈中鋪上80~120cm 厚的發酵床體,床體由鋸末、秸稈、麩皮、稻殼、米糠等材料制作,其中再加入益生菌及培養基成分, 通過益生菌的發酵作用將糞便分解,其中的蟲卵由于發酵床的環境不適合孵化,也會逐漸死亡,故使用發酵床的豬場,本病的發生率較低。
治療本病的藥物可參考預防用藥,一般常用伊維菌素、左旋咪唑、阿苯達唑這三種藥。 另外,由于本病發生后容易出現繼發感染, 故病豬建議配合肌注廣譜抗生素, 如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土霉素注射液、恩諾沙星注射液等,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