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張澍
我國房顫患病率為0.77%,現患者約1000多萬。房顫病理機制復雜,簡單來說,是控制心臟跳動的生物電信號受各種因素影響而紊亂了。房顫患者一個重要的風險是引發卒中,應特別警惕。
1.心血管病患者。高血壓、心肌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心臟已經有了一定的損傷,工作能力下降,易出現房顫。
2.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肌纖維退化老化,會出現房顫。同時,老年人本來也是高血壓、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3.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內分泌正常,才能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一旦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其他器官功能紊亂。甲狀腺疾病就是房顫的高危因素之一。
4.遺傳。有些人年紀不大,也沒有心臟病,但查出了房顫。調查發現,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也有房顫,這個家族就可能存在一種易于誘發房顫的基因。
房顫發作可能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而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后果是引發卒中,也是最危險的一種情況。
房顫時心房內易產生血栓,血栓脫落進入動脈,一旦進入大腦就可能導致腦栓塞。每6個卒中患者就有1個是房顫引起的,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比常人高出5倍。
抗凝藥可抑制血液中血栓的形成,從而減少卒中風險。因此,定時定量、堅持服用抗凝藥物,是房顫患者預防卒中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房顫患者應視預防卒中為“頭等大事”,積極進行抗凝治療。
高血壓、心功能下降、糖尿病及肥胖等均為卒中高危因素。即便沒有這幾種情況,65歲以上房顫患者也是卒中的高危人群,他們的凝血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房顫時心房里容易形成血栓;此外,存在血管病變的人群,特別容易引起血栓脫落,更要警惕,需使用抗凝治療。在所有的患者中,風險程度最高的是75歲以上或有卒中病史患者,一定要堅持正規抗凝治療。
目前,針對血栓的抗凝藥可分為傳統口服抗凝藥和新型口服抗凝藥兩大類。傳統的主要是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上市較早,臨床上應用較廣,但有諸多局限性,包括與食物和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要經常監測調整用藥劑量,出血風險控制難度大等。
新型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克服了上述不利因素,國內也有針對性的特異性逆轉劑,能在數分鐘內解除抗凝藥的藥效,避免了可能需要急診手術時出血不止的危險。在提高患者用藥便利性的同時,也達到更安全穩定預防卒中的目的。
當然,凡是用了抗凝藥,都要評估出血風險。高血壓、年齡大、肝臟疾病患者等均為出血高危人群,醫生在給出抗凝治療方案時,對這些出血風險高的患者更應該加強關注,仔細調整,但不等于放棄抗凝治療。
有患者認為,房顫長期控制住就不必吃藥了。
錯!房顫是陣發性的,有可能一月或一年出現2~4次,或癥狀不重難以察覺,但一旦發作就有可能產生血栓。因此,房顫特別是有卒中病史的患者切勿擅自停藥。去醫院不方便的患者,可通過遠程診療,在當地醫院和藥房的幫助下長期規范用藥。
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房顫發作的關鍵。要注意飲食,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不超重肥胖;不熬夜,戒煙酒;特別強調要適度運動,可以減肥,鍛煉心臟功能。但過度運動反而容易導致心臟疲勞,誘發房顫,因此必須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