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巖
(甘肅省崇信縣畜牧獸醫中心 744200)
蛋雞脂肪肝是蛋雞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營養性代謝疾病,主要發生于產蛋高峰期, 是由于機體代謝旺盛而引起脂肪代謝紊亂造成的。 此病又被稱為脂肪肝綜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綜合征,最早是在1954 年美國發現的,隨著籠養蛋雞的發展,發病率逐漸升高, 已經成為蛋雞養殖過程中的常發病。 此病的發病率在5%左右,占全部死亡雞的8%~10%,有的養雞場發病率可以高達30%,給養雞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對于脂肪肝的發病機制,目前最為流行是“雙擊”學說。 第一擊是指肝臟的脂肪動態平衡被破壞, 機體中產生的游離脂肪酸不斷地被運送到肝臟內,但是肝臟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弱,造成肝臟脂肪積聚。 據研究發現脂肪代謝失衡和胰島素信號轉導的改變有很大的關系, 胰島素抵抗可以導致肝臟內存在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從而形成慢性高脂血癥,嚴重的會使脂肪肝病情不斷惡化。 機體代償性的分泌過多的胰島素以后, 脂肪的分解加劇,導致大量的游離脂肪酸進入肝臟,同時肝臟在高胰島素的刺激下,合成脂肪的能力加強,從而導致脂肪酸在肝臟沉積。 第二擊是指游離脂肪酸在肝臟的積聚, 導致細胞的氧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失衡, 產生活性氧族, 活性氧族的產生會損害蛋白質和DNA 的穩定性,破壞生物膜,引起細胞炎癥。 活性氧族的產生會使多不飽和脂肪酸產生過氧化反應,加劇載脂蛋白的降解,使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減少, 導致甘油三脂在肝臟積聚, 形成脂肪肝。
蛋雞出現脂肪肝以后, 典型的癥狀就是體重有所增加,雞的精神狀態不好,脂肪肝嚴重的沒有出現臨床癥狀就會死亡。 雞群患有脂肪肝后,產蛋率的提升很慢,不會出現產蛋高峰期。 雞群的產蛋率上升到85%以后就逐漸降低。 對病死雞剖檢可以發現,雞的腹腔內沉積有大量的脂肪,肌胃、腺胃、心臟等臟器周圍也有大量的脂肪沉積。肝臟質脆、出血、腫大。其中肝臟出血是導致病雞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內出血會在肝包膜下形成血腫,如果肝包膜破裂就會在腹腔內形成血凝塊。 脂肪肝經常發生于高峰期膘情較好的蛋雞,造成蛋雞產蛋率下降,嚴重影響雞場的經濟效益。
蛋雞群一旦患有脂肪肝,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少才可以調整見效, 常給養雞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因此此病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后要及早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為了預防蛋雞出現脂肪肝,在育成期進行限制飼喂非常重要,限制飼喂可以防止雞群過度采食,控制體重的增長,限制體脂肪的沉積,讓雞群維持標準的體重,有良好的繁殖能力,提高種蛋的合格率、孵化率;還可以使雞群的體成熟和性成熟協調一致,能夠使卵巢、輸卵管得到充分的發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產蛋機能,同時還可以防止體內的脂肪沉積過多,增加感染脂肪肝的可能性。 限制飼喂還可以節省飼料,降低飼養成本,輕型雞可以節省7%~8%的飼料,中型雞可以節省10%~15%的飼料。 通過限制飼喂還可以降低產蛋期間的雞群的死淘率。
對蛋雞進行限制飼喂多采用限制喂量的方法, 每天每只雞的飼喂量為正常采食量的90%。 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雛雞的日齡、標準體重來確定飼喂量。 限制飼喂的時間一般從8 周齡開始,每周體重的增加要和計劃一致,限制飼喂的日糧質量要好,否則會阻礙雞群的生產發育。 限制飼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限飼時要定期稱重,及時和標準體重進行比對,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飼喂量;第二,限飼時要有足夠的料槽、飲水器,飼養密度要合理,確保雞群能夠均勻采食,飲水和活動;第三,限飼要和光照控制相結合,每日的光照時間在6~8h;第四,限飼主要是控制能量的供給,其他的營養成分要滿足需求;第五,限飼以前要進行嚴格的挑選,病雞、弱雞不能限飼。
產蛋期的雞群,代謝活動比較旺盛,既要確保維持和生產的需求,又要確保營養平衡、全面。 首先,要控制蛋白能量的平衡,要根據雞群的產蛋率,及時對日糧的蛋白能量比進行調整,防止攝入過多的能量,引起脂肪肝,如產蛋率大于80%,蛋白能量比為14 比較適宜。 第二,在日糧中適量地添加膽堿、肉堿或者甜菜堿,促進肝臟脂肪的轉移,防止脂肪肝的發生。 第三,可以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不飽和脂肪酸, 如添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葵花籽油,也可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率。
對于出現輕微脂肪肝或者即將發病的雞群, 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氯化膽堿、維生素E、維生素B12、肌醇等,進行治療和防控。
產蛋雞脂肪肝綜合征是規?;B雞業的常見疾病, 其發生主要和營養、遺傳、環境應激以及疾病有關。 生產過程中要加強管理,減少應激,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同時做好日糧的營養調控,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產蛋雞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