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偉,王海龍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畜牧獸醫中心柏樹畜牧獸醫站 744200)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一種人畜共患病, 最早起源于日本,因此又稱為日本乙型腦炎。 1871 年人們對該病在臨床上有了初步的認識,1924 年,人乙型腦炎曾在日本大流行,當時人們對誘發此病的病原還不了解,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疾病,又因該病流行于夏秋季節,被稱作“夏秋腦炎”,直到1934 年才確定引起該病的病原為病毒。 乙型腦炎可以引起人和多種動物發病,在家畜中以豬最易感。 人和馬發病后表現為腦炎的癥狀,豬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其他的家畜和家禽主要為隱形感染。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在全國各省都有流行,分布范圍廣,造成的危害大。
乙型腦炎病毒是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濾過性病毒,可以通過多種濾器,直徑為15~22nm,常存在于病豬的腦、腦脊髓液、血液、脾臟、睪丸和死胎的腦組織里。 乙型腦炎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是不同的毒株,其毒力和血凝特性有很大的差異。 病毒的抗原性都很強, 不論自然感染還是人工感染都可以產生血凝抑制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和中和抗體。 乙型腦炎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 尤其對熱和消毒藥比較敏感, 在56℃的環境下30min,70℃的環境下10min 就可以殺死乙型腦炎病毒。 使用普通的消毒藥就可以將此病毒滅活,如3%的來蘇水。 但是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對此病毒沒有作用。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夏末秋初的發病率高,這個階段天氣炎熱,蚊蟲比較活躍,而蚊蟲是傳播此病的關鍵,能夠傳播此病的蚊蟲有20 多種,其他季節天氣較冷,蚊蟲較少,病勢就會逐漸減輕。 但有時春季妊娠母豬也會出現出現死胎、公豬出現睪丸腫脹的情況,此時的吸血昆蟲傳播的機會很少,有人認為豬蚤也可能會傳播此病。
豬對乙型腦炎有很強的易感性, 特別是引進豬進入疫區后,發病情況比較嚴重,隨后會漸輕。6 月齡前的小豬常常會反復感染發病,如養殖場第一年感染了此病,次年還會發生,但病情會減輕。 豬乙型腦炎的發病率一般在20%~30%,死亡率不高,常會死于并發癥。
感染豬體溫突然升高,達到40℃~41℃,發熱癥狀短的可以持續幾天,長的可達十幾天。 病豬精神不佳,嗜睡,不愿意活動,喜伏臥,沒有食欲,口渴。 眼結膜潮紅,呈現樹枝狀充血。 心跳可達110~120 次/min,呼吸正常。 消化機能降低,腸蠕動緩慢,糞便干燥,尿液量少呈深黃色。 偶有豬出現后肢麻痹,跛行。
妊娠母豬典型的表現為流產,產出死胎或木乃伊,有少數的也可以發育成正常的胎兒。 公豬典型的表現為一側或者兩側睪丸腫脹,比正常的睪丸大0.5~1 倍。 經過2~3d 炎癥開始消失,但是睪丸萎縮變硬。
病豬主要的病理變化在腦部,腦、腦膜和脊髓膜充血,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有大量的積液存在于腦室和脊髓鞘膜腔。 睪丸充血腫脹,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點,多呈楔狀或斑點狀。
子宮黏膜顯著充血,上面覆有分泌的黏液,黏液面有少量小點出血。 母豬產死胎后子宮黏膜下組織水腫。 所產死胎皮下水腫,肌肉顏色如水腫狀,胸腔和心包有積液。 心、脾、腎、肝等腫脹有小點出血,血液稀薄不易凝固。
豬乙型腦炎的初步診斷,可以結合發病的時間(蚊蟲活躍的季節)、典型的癥狀(公豬睪丸炎,母豬產死胎)來進行。 但是確診要依據病毒分離實驗,血清學檢測和組織學檢測等。
豬乙型腦炎的的癥狀和布氏桿菌病很相似, 如母豬發病后都會出現流產,產死胎,公豬出現睪丸炎,但是這兩種疾病也有明顯的區別,布氏桿菌病發病沒有季節性,體溫也不高,妊娠60~90d 的母豬流產率較高,流產的胎兒不像乙型腦炎那樣病態。 最好是做布氏桿菌的凝集反應,這樣容易區別。
對于此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一旦確診最好淘汰。 目前,防控此病最好就是加強預防措施。 根據此病的流行特點,消滅蚊蟲是控制乙型腦炎流行的重要措施,豬舍注意消毒,做好清潔衛生,注意保持干燥、通風。 在蚊蟲活躍的季節,采用高效低毒的藥物徹底消滅蚊子等吸血昆蟲。 嚴格按照規范處理胎盤、死胎和病畜的陰道分泌物,以免蔓延流行。
在養豬生產中,只采取滅蚊并不完善,還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常用的疫苗有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兩種。滅活疫苗主要用鼠腦滅活疫苗,但此疫苗接種后易發生變態反應,效果不如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接種效果較好,一般在蚊蟲活動前的一個月對4 個月至2 歲的豬接種,半年后再加強一次,以后每年注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