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琴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農業農村局動物防疫服務中心 563500)
通常,當生豬患病時,其他健康生豬被感染的幾率就會非常高,若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則就會使之在大范圍內擴散,讓養殖場、個體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損[1]。 諸如豬肺疫、口蹄疫等均是幾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具有非常強的傳染性,一旦患病,極易死亡,因此除了引起高度重視外,還必須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并對有效的消毒措施、治療措施予以利用,從而把疾病的危害降低,使養殖工作的損失減小。
秋冬生豬疾病不僅具有非典型性、高傳染性、病菌多樣性的特點,且抗藥性也較強,往往不能較好的控制。 在秋冬季節,豬丹毒、傳染性胃腸炎、豬鏈球菌病、豬流行性腹瀉等疾病的發病率均非常高。 這個時候,病菌繁殖迅猛,各種病菌讓疾病呈暴發性發展,加大了防治難度。 由于長期應用同一種抗菌藥,所以細菌性疾病病豬就會產生耐藥菌株,進而增強病豬的抗藥性,不利于防治疾病。
為促進秋冬生豬疾病防控效果的提高,廣大生豬養殖戶應站在科學預防的層面,加強對生豬的接種防疫。 一方面,將生豬養殖場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免疫檢測系統,便于對生豬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檢測, 將其生理表現做到充分掌握[2]。 如此以來,一旦發現生豬養殖過程中有何異常情況出現,就能夠立即隔離病豬,并展開科學化檢疫,進而將傳染途徑切斷,避免其繼續擴散。 與此同時,在將病豬從豬圈撤離后,需對受到污染的養豬場進行徹底清理,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消毒處理養豬場,并通過對病菌檢測技術的有效利用來將病原菌消滅, 把其對養殖工作產生的威脅降至最低。 另一方面,還需把生豬接種的防疫工作有效落實, 把生豬流行的情況結合起來設計出合理的接種流程,以讓生豬防疫的效力得到充分保證[3]。
若要將秋冬季生豬病害的感染率有效降低,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生豬養殖場進行科學合理地管理。 當發現豬場有疑似病例出現后,一定要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對豬場環境展開嚴格徹底清理,防止由于致病菌殘留而再次發病[4]。 同時,豬場在平時的飼喂管理上也應注意消毒衛生, 采用的消毒藥劑必須保證合理有效性,以凈化豬場環境。 調整舍內通風,把舍內保溫做好,減少舍內有害氣體含量, 合理控制舍內溫濕度。 在地面撒上生石灰,以吸走舍內過量水分,使養殖環境能夠保持清潔干燥。 除此之外,把豬場疾病檢疫做好,避免有潛伏性細菌殘留,致病情進一步擴大。 總而言之,一定要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以保障生豬防病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對秋冬生豬養殖常見病進行防控的過程中, 并不是每一種病種都可以采用接種防疫的方式。 針對這一情況就需提前做好用藥防控的準備工作,保證用藥的科學、合理性,最大程度的降低豬場受感染幾率。 在選用防控藥物方面,首先應將感染的危害給充分認識到,其次充分結合病害的致病菌種類、發生流行特點、 寄生蟲特征等, 以充分發揮出藥物在豬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成功達到提前科學防病的目的[5]。
近年來,因為氣候、環境的影響,很大的提高了秋冬季豬病的發生率,也影響到了生豬養殖防病工作的順利開展。 通過對秋冬季生豬疾病的流行和發生進行分析可知,其特點包括種類多、防控難、病原復雜、傳染性高等。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流行病狀,主要是因為豬場缺乏科學管理, 接種防疫力度較弱以及傳染性病原體的傳播感染。 所以,若要有效防控秋冬季豬病,一定要將“防重于治”的理念樹立起來,并采取針對性用藥防控,以把豬場感染病害的可能降至最低,保障生豬防病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