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鑫鑫,盛金良
(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832000)
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由藍耳病毒感染所引起,呈世界流行,北美、歐洲、東亞、南亞、澳洲等是本病發生的重災區,豬場一旦發生經濟損失巨大,該病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發展[1]。
本病由藍耳病毒感染所引起, 該病毒屬于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耐寒不耐熱,可侵害任何年齡段的豬,無論是商品豬還是種豬,感染后都能表現較為強烈的癥狀。 除了豬之外,其他家畜和家禽暫未見有感染的報道, 但已經發現野鴨等鳥類動物能攜帶該病毒擴散。 所有種類的豬中,妊娠母豬和哺乳期的仔豬感染后發病最為嚴重, 也是造成養豬場蒙受巨大損失的重要感染群體。 相對來講,育肥豬、保育豬感染后發病較溫和。
妊娠期母豬感染后以流產和繁殖障礙為主要表現,懷孕前期和中期感染時,可出現死胎、木乃伊胎[2]。 懷孕后期感染時,母豬會早產,一般比正常分娩能提前一個半月,產出的胎兒體重不達標,多在一周之內死亡。
除了流產外, 感染的母豬也會表現全身癥狀, 如耳尖、四肢、尾巴、乳房等處呈現藍紫色,這些皮膚表現一般在癥狀出現后的第5~7d 開始出現,且以耳尖表現最為明顯,故得名“藍耳病”[3]。 有些母豬發病后出現泌乳不足,乳汁質量下降。 曾發生過本病的母豬配種后再次懷孕困難,即使能成功配種,窩均產仔數以及仔豬成活率等都會顯著下降, 仔豬在后期生長過程中機體也較弱,料肉比高,容易生病,出欄時間延長。
公豬也能感染,起初表現精神倦怠、嗜睡,對外界刺激反應不敏感,活躍度下降,性欲降低,精神差。 小豬感染后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表現經常咳嗽、氣喘,后期出現呼吸困難,病豬呈犬坐姿,腹式呼吸,自然狀況下,死亡率高達50%以上,有些豬群甚至能達到90%,養殖損失巨大。
防控本病必須嚴控外源性輸入, 防止該病在場內擴散,對豬群進行科學免疫。
未曾發生過本病的豬場必須嚴控外來病原的輸入,所有靠近生產區的人員和車輛都應加強提醒, 有必要進場的一定按照正規消毒流程進行消毒后, 更換場內專用衣物再進入。 后備母豬、懷孕母豬、哺乳母豬以及仔豬等生產舍杜絕進入。 除了獸醫人員、必要的技術員工以及設備維護人員之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生產核心區。 一線飼養員只能負責各自圈舍的管理,不得到其他圈舍走動串門。 疫病流行期間,所有場內員工禁止到生豬交易市場、屠宰場等地活動。
曾流行過本病的豬場,為了將環境中的病原徹底凈化,必須每周保持2~3 次的消毒頻率,消毒前可將場內垃圾、雜物、糞便等進行清理,防止對消毒效果產生影響。 消毒時應選擇一個晴朗無風的天氣,一是消毒液噴霧后在空氣中懸浮時間較長,消毒更徹底;二是也可以避免噴霧后,空氣濕度突然加大而造成豬群感冒。 消毒劑建議首選氧化劑類和醛類消毒劑,如過硫酸氫鉀、過氧乙酸、碘制劑、戊二醛等,這些消毒劑對病毒的殺滅效果較好。除此之外,場內道路、走廊、場周圍等要經常在地面撒生石灰或噴霧2%的火堿溶液,防止因人流、物流、車流等引發的病毒擴散。
加強豬群的疫苗免疫能很好地對易感豬群進行保護, 目前藍耳病疫苗有兩種,一種是滅活疫苗,另一種是弱毒活疫苗。 滅活疫苗具有免疫安全,不返毒的特點,但免疫后保護率較低,只能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 活疫苗免疫后效果比滅活疫苗要好,除了體液免疫之外,還能產生細胞免疫,但活疫苗還存在一定毒力,容易返毒,安全性較差。 接種活疫苗的豬場,免疫前后的15d之內不要接種其他疫苗,防止效力產生相互影響。 后備母豬在配種前要免疫2 次,第一次在配種前2 個月,第二次在配種前1 個月免疫即可。 仔豬在母源抗體消失前進行首免,一般在1 月齡左右,之后再過一個月進行二免。 需要提醒的是,公豬和妊娠期的母豬不能接種。
豬藍耳病是困擾養豬生產的重要病毒病之一, 雖然疫苗免疫能夠控制,但很多弱毒疫苗使用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弱毒苗是活苗,接種后能在體內攜帶較長時間,對其他豬也能產生散毒作用。 另外,疫苗株也能經胎盤傳染仔豬,而還未發育成熟的胎豬對疫苗株抵抗力低,免疫后很容易導致死亡,這也正是妊娠母豬不建議免疫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