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吉初
(安化縣馬路鎮動物防疫站 413506)
乙型腦炎也稱日本乙型腦炎或流行性乙型腦炎,是以乙型腦炎病毒為病原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 豬乙型腦炎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控制的傳染病, 該病廣泛的發生于亞洲東部地區,在全球范圍內也均有分布[1],本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在夏季和秋季發病較多,而春季和冬季發病較少。 成年患病豬多數表現為繁殖障礙,患病仔豬則表現為痙攣等神經癥狀。
乙型腦炎病毒是豬乙型腦炎的病原,本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RNA 病毒,其病毒顆粒為球形,呈20 面體對稱結構,有包膜、囊膜結構,囊膜上均勻分布著許多棘狀凸起,該凸起是病毒的血凝素,有凝結動物紅細胞的作用。 乙型腦炎病毒主要存在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腦脊液以及血液當中。 本病毒最早于1870 年被發現, 在我國最早1949 年分離得到, 目前在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蒙古、新西蘭、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等國家均有廣泛分布。
乙型腦炎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低,50℃下30min 或100℃下2min 均可以使其滅活,對化學藥品也比較敏感,常規的消毒劑均能起到良好的殺滅作用, 日常消毒可以選用高錳酸鉀、甲醛、來蘇兒等。 但該病毒對干燥有一定的抵抗性,冰凍干燥法處理病毒后可使其存活數年。
乙型腦炎病毒可以感染多種動物,但僅有人、豬、馬感染后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 本病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蚊蟲, 如庫蚊、伊蚊、按蚊、庫蠓等均可以作為媒介傳播乙型腦炎病毒。 本病在豬群中感染率高,但發病率低,這是因為豬發生毒血癥所需要的病程較長, 但是隨著養豬業的蓬勃發展, 目前豬的飼養量很大,豬群更新速度快,所以多數豬僅處于帶毒狀態,這也使得本病更容易通過蚊蟲傳播,擴大傳播面,使更多動物受到威脅。 本病的發病時間與蚊蟲活動時間密切相關, 夏季和秋季蚊蟲活動頻繁,該病的傳播也較為廣泛,而春季和冬季由于天氣寒冷,蚊蟲活動較少,發病率也逐漸降低。 乙型腦炎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品種、任意年齡的豬。
豬在人工感染的條件下通常潛伏期在3~4d,表現為體溫突然升高,呈現稽留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結膜潮紅,糞便干燥,尿液顏色變深。 一些患病豬后肢會有關節腫大、輕度麻痹的癥狀[2]。 懷孕母豬最明顯的癥狀是流產、死胎、木乃伊胎,也有的母豬會產出皮下水腫的弱仔,產下的弱仔成活率不高,即使存活也會出現抽搐等神經癥狀。 公豬患病后會出現睪丸腫大,有時是單側睪丸,有時是雙側,觸診可感覺到睪丸溫度升高,有明顯痛感,性欲減退,精液品質下降。 剖檢患病母豬常見子宮粘膜出血、水腫,產出死胎多為黑色,剖檢死胎或弱胎兒可觀察到腦水腫、胸腔積液、腹水、皮下水腫,腦膜充血。
根據患病豬的臨床癥狀可以初步診斷, 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最傳統的方法是進行病毒分離鑒定,無菌采集病死豬的腦組織或其他病料進行病毒分離,一般分離后的病毒可以接種于BHK-21 細胞, 一周后就可以采集病毒[3]。 也可以直接將病毒接種于一周齡的雞胚的卵黃囊內,分離得到的病毒應當用標準毒株與標準免疫血清和分離得到的病毒進行鑒定,最終診斷該病例是否為豬乙型腦炎。 除病原學診斷方法外也可以用血清學方法進行診斷,目前已知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乳膠凝集試驗、Elisa 法等諸多血清學方法均能夠鑒定該病毒,可以作為可靠的確診方法。
該病從癥狀上看與布魯氏菌病較為相似, 所以需要著重進行區分。
預防豬乙型腦炎的最可靠辦法是防蚊滅蚊和免疫接種相結合,防蚊滅蚊可以有效的切斷傳播途徑,避免病毒從豬體內傳播至蚊蟲后再傳給豬的惡性循環。 蚊蟲多生活于稻田或水生植物周圍,所以在有水的地方更要做好滅蚊工作。 滅蚊方法可以分為藥物滅蚊法、生物學和生態學滅蚊法,在日常的生產實踐中藥物滅蚊法更為常用,即在豬圈內各個角落及時噴灑外用殺蟲藥,再給豬圈釘上紗窗,防止蚊蟲進入。 而免疫接種則是降低豬的易感性,使豬產生相應抗體,降低發病率。 目前我國用于預防豬乙型腦炎的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和活疫苗兩種, 滅活疫苗常用的毒株是P3 毒株和HW1 毒株,免疫期為10 個月,活疫苗常用的有SA14-14-2 株減毒活疫苗和ML-17 株弱毒活疫苗,這兩種疫苗都是在豬乙型腦炎流行季節到來前一個月對豬只進行免疫接種。這兩類疫苗均能起到良好的免疫作用。滅蚊防蚊和免疫接種相配合,能夠大大降低豬乙型腦炎的發病率,從而提高養殖場的繁殖率,帶來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