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學,陳 濤
(1.鹿邑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7200;2.周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66000)
豬流感是一種由豬A 型流感病毒感染而引發的急性、高接觸性、高發病率、低致死率的傳染性疫病[1]。 雖然豬流感是一種低致死率的疫病,但是其發病迅速,傳播快,范圍廣,是養豬過程中的常見疾病,并嚴重危害養豬行業的健康發展,該病的主要癥狀集中在上呼吸道,具有季節性暴發的特征,由于春季氣溫變化異常,容易引發豬流感的暴發,導致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引發豬流感的病原體是豬A 型流感病毒感染, 各個年齡、品種、 性別的豬均為易感動物, 病豬以及隱性帶毒豬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 該病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發多于氣候多變的冬春季節,一旦發病,會迅速大范圍的傳播,呈地方性的暴發。 該病的發病率高,死亡率約為5%~10%。
該病潛伏期較短,一般為數小時至數天,自然條件下為4d左右。在病程初期,病豬體溫迅速上升至40℃以上,食欲廢絕,虛脫,臥地不起,呼吸呈腹式呼吸,急促,陣發性咳嗽癥狀。 眼部以及鼻腔內有黏液流出[2],鼻腔內有時會出現帶血分泌物,病豬通常擠臥在一起,觸摸肌肉僵硬,同時伴有呼吸頓挫,膈肌痙攣。 該病病程約1 周左右,在病程后期,會出現呼吸困難,激烈咳嗽,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容易引發肺炎、胸膜炎以及支氣管炎,增加死亡率。 此外在豬發病時,病豬機體各項免疫機能下降,極易引發繼發性感染, 通常會轉化為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者腸炎。 如果母豬在孕期感染,則仔豬在生產后2~5d 內發生惡化,哺乳期或者斷奶前后死亡。
病豬剖檢可以發現喉部、氣管以及支氣管充滿含有氣泡的黏液,呼吸道黏膜充血、腫脹,肺部間質增寬[3],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臟腫大,胃腸道黏膜呈現卡他性出血性炎癥,心包以及胸腹腔內充滿含有纖維素物質的積液。
冬春季節,季候多變,氣溫差異大,養殖戶應當注意圈舍的防寒保暖,保持圈舍的溫度恒定(10℃以上),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尤其是保育室以及產房。 尤其是北方地區,應當注意“春捂”,增設保溫設施,夜間增加巡邏,時刻關注圈舍溫度。
開春后,白晝時間增長,氣溫有所回升,受到溫度影響,圈舍內的糞便等排泄物發酵速度加快,圈舍內的甲烷、氨氣等有毒有害氣體積聚,需要及時通風換氣排出有害氣體,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則容易刺激豬體呼吸道黏膜,導致抵抗力下降。 此外,通風換氣有利于降低圈舍中病菌濃度,可有效降低患病幾率。
養殖場需要制定嚴格的消毒與清潔管理制度, 并且嚴格按照相應制度進行消毒、清潔,及時清理圈舍內的排泄物,定期對圈舍、主要活動場所、飼料槽、飼水槽以及操作用具進行清潔消毒,避免環境中的病原體滋生,降低發病率以及防止繼發性感染病的發生。 在養殖區門口設置消毒池, 嚴禁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區,對于進入養殖區的人和車輛進行消毒處理。
養殖戶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進行飼養管理。在養殖周期內,應當避免從外引種,如果一定要從外部引種,應當經過15d 的隔離觀察期, 確定觀察期內無疫病發生才能混群飼養。 有條件的養殖戶應根據豬群的不同生產階段進行分群飼養,尤其是仔豬和妊娠期的母豬應單獨飼養,避免疫病傳播。 此外,需要保障充足的日糧,為豬群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在日糧中適量添加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有助于提升豬群的抗病能力。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養殖管理員應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調查,結合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嚴謹的免疫程序,目前采用的疫苗通常是H1N1 和H3N2 亞型單價苗或者雙價豬流感病毒滅活苗。
按體重比例將板藍根0.15mL/kg、 黃芪多糖0.2mL/kg 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續使用3d。對于重度咳嗽氣喘的病豬,可以結合使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3mg/kg)進行治療使用。如果病豬無明顯好轉,可以加注樟腦磺酸鈉注射液,必要時可以配合維生素C、維生素B1、葡萄糖等量混合后靜脈注射,以達到補液、強心的作用,有助于病豬恢復。
豬流感是由豬A 型流感病毒感染而引發的一種呈現急性、高接觸性的傳染性疫病,其主要臨床癥狀是呼吸道癥狀。 雖然豬流感是一種低致死率的疫病,但是其病程短、傳播快、流行范圍廣,一旦暴發常常呈地方性流行,該病具有季節性暴發的特征,由于春季氣溫變化異常,容易刺激豬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增加豬流感的暴發幾率。 因此,養殖戶應當保持圈舍溫度,加強通風換氣,制定嚴格的消毒清潔和免疫制度,加強飼養管理,關注豬群異動,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