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燦興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畜牧獸醫局 674100)
結核分枝桿菌共有三個型, 分別為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人型結核分枝桿菌以及禽型結核分枝桿菌, 其中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對牛的感染力最強, 牛患結核病時多數是由此種病原導致的[1]。 患病牛只臨床表現為低燒、咳嗽,伴有生產繁殖性能降低,如救治不及時則會導致牛只死亡。 人如果飲用了患有結核病牛的牛乳或肉質,則會感染該病。 牛結核病不僅對牛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所以,找到快速、準確的檢測方法是控制牛結核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病牛的病變器官、痰液、尿液、糞便、乳汁以及多數分泌物中均有結核分枝桿菌的存在, 可以通過無菌方法獲得以上病料,做涂片鏡檢或細菌培養,必要時也可以進行動物接種。 涂片鏡檢法在這三種方法中是較為便捷且迅速的診斷方法, 但是該方法檢出陽性率較低,涂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很難分辨出細菌是活躍狀態還是已經死亡[2], 所以該方法僅作為診斷的輔助依據。 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菌培養對外在條件的要求較高,且在體外環境下該細菌生長較為緩慢, 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菌落才能被看見,這種方法耗時較長,一般不作為診斷方法。
這種方法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用來檢測牛結核病的診斷方法,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是用牛結核菌素進行皮內接種,利用遲發性變態反應的原理,72~96h 后根據牛接種皮服的腫脹程度,來確定牛是否已經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這種方法較病原學方法有很大的優勢,不僅檢出率高,而且耗時較短,但是這種診斷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點, 就是接種后如果牛的接種部位受到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時也會表現為腫脹, 這種腫脹很難與接種引發的腫脹相鑒別,所以容易產生一定的誤差。 此外,這種方法還不能鑒別是由于牛只接種結核疫苗后產生的變態反應還是天然感染后產生的反應, 所以在應用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之前應當先對牛的接種史進行了解[3]。
Elisa 法也稱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是通過酶結合特定的抗原或抗體后發生顯色反應而判斷牛只體內是否含有某種病原的方式,這種方法操作較為簡單,特異性很高,在檢測牛結核病方面較為實用,但在實際的生產中這種方法并沒有被推廣,這是因為結核分枝桿菌的抗原性不強, 屬間和種間存在的共同抗原決定簇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還未可知, 結合分支桿菌激發的機體體液免疫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也尚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 所以目前來說,用Elisa 法來檢測牛結核病仍處于試驗階段。
膠體金法是許多疾病診斷中常用的免疫學診斷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高, 而且不需要酶標儀等其他的儀器,肉眼就可以判讀結果,在目前我國獸醫臨床中應用交廣。作為膠體金標記抗原的常用抗原蛋白為MPB70 和MPB83,這兩種抗原蛋白作為標記抗原時,結核病的檢出率大大提升,這種方法配合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聯合使用, 能夠較為準確地診斷出牛是否患有結核病。
這種方法在1990 年就已經被建立起來了,其原理是體外培養的致敏淋巴細胞接收到特異性抗原的刺激后會被活化, 從而分泌出γ-干擾素,再用Elisa 法對γ-干擾素的含量進行測定,就可以判斷出牛只是否患有結核病。 這個方法在澳大利亞、 阿根廷、美國等國家已經進行了生產試驗,其檢出率在77%~93%,比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的檢出率高10%左右。
這種方法是通過單克隆抗體來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的表面抗原MPB70,這種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檢測速度更快,成本較低,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較低, 特別是在分枝桿菌混合感染的過程中更能顯現出優勢。
PCR 法早在1989 年就在結核病的診斷方面發揮作用了,30年來,學者們不斷完善這一方法,現在這一方法已經足夠靈敏且特異性很高,但是由于PCR 操作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要避免操作過程中污染造成的假陰性或假陽性, 所以使用PCR 法進行牛結核病的診斷時,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實驗,才能保證結果的可靠。
分枝桿菌屬有共同的抗原基因為6ku, 所以想要利用DNA核酸探針技術來檢測牛只體內是否存在結核分枝桿菌則需要合成特異性的探針才能獲得準確的結果。
牛結核病的診斷技術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分別是病原學檢測、血清學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測,不論哪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各個養殖戶應當選擇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法對牛場內的牛只進行結核病的普查,也可以多種方法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