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瑞琪
劉悅是誰?
劉悅,16歲,寶雞市一所中學的學生。
認為自己靜若處子,動若兔子。
二年級從《童話世界》開始自己的寫作之路,曾獲得“語文報杯”全省二等獎等大大小小有關于寫作的獎項。同時擅長拉丁舞、口才、硬筆書法并獲得相關榮譽。
Q:獲得了那么多寫作獎項,真的好厲害啊!那么,你是怎么開始接觸寫作的呢?
A:原因是我姥爺說我適合去做這些事情。他覺得女孩子就應該有書卷氣,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二年級的時候我自己寫了篇稿子,媽媽幫我郵了出去,也就有了我在《童話世界》的處女作,我的寫作道路也由此開始。
Q:學習如此忙碌的情況下,你是如何堅持寫作的呢?
A:因為寫作對我而言可能是一個理想。如果你的理想還需要別人去耳提面命,那么我覺得它不夠純粹。再者,如果你真的很想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時候,你的那種執念就會一直推著你往前走,你會不由自主地去多接觸這方面的事情。
Q:你覺得閱讀和寫作帶給你的是什么?
A:這個問題應該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積極影響是從中獲得樂趣。在獲得樂趣的同時,同齡人對你的贊美,以及老師對你的贊美,都可以給你帶來更多鼓勵。消極的是有人會覺得你的文章過于通俗而膚淺,會讓你覺得做得不夠好。其實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去依照別人的要求去寫東西,因為要愛我所愛,寫我所想。
Q:得了這么多獎項,心里會有驕傲感嗎?
A:有,人之常情,但是我會勉勵自己繼續努力。
一座千年古城,她的歷史底蘊似乎總是能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出一代代才子佳人。
劉悅正是出生在有著“炎帝故里,青銅之鄉”之稱的陜西寶雞。
我第一次接觸到劉悅的時候她還在備戰中考,那時候離考試的日子只剩下10多天,所以我們只是簡短地聊了幾句。
一直等到她中考完之后,我才與她暢聊。她對于寫作、書法以及舞蹈都有涉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活脫脫一副“別人家女孩”的模樣。開始看見她所整理的獎項和聊天的談吐時,我還以為她是出生在書香門第,或者家里有人從事教育工作,其實不然,她能走這么遠,憑借的只是從幼年開始每天一點一滴的努力。
談及喜愛文學的原因,劉悅覺得是因為身邊有很多人去影響她并且促成她去做這件事。寫作的契機只是源于姥爺說的一句話,但這句話卻埋進了劉悅幼小的心里,并伴隨著她一路走到現在。而第一次過稿似乎無意間開辟了這一條道路,不過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她的媽媽。媽媽小時候會讓她背很多很多詩詞歌賦,雖然當時她覺得沒有任何作用,但迫于母親的威嚴還是按照要求去背,等到上初中之后才發現,無論是語文學習還是寫作都受益匪淺。因此,她現在已經在進行著高中三年的文言文背誦。
劉悅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女孩。她一直認為學校、老師,都是對她影響至深的人和事,即便是小學的恩師,她也從沒忘記過,君子躬行,教書育人。她說,從一年級到現在,有很多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給予她的幫助最大。從讓她參加征文比賽到幫助指導、修改,都是很常見的。每一年她都會去參加四五次征文大賽,獲不獲獎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老師對自己的那份關心和支持都很重要。她也一直很感激她這一路遇見的各位恩師,正是他們促成了她的優秀。從初中開始,語文老師讓全班同學每天都寫一篇隨筆第二天收上去修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悅寫作的進步,一點一滴的努力,時間都在見證,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當然,一帆風順的事情微乎其微,路途少不了坎坷,更免不了自我否定的階段,迷茫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境遇,劉悅也不例外。她有段時間很苦惱,因為不同的人對文字有著不一樣的見解,眾口難調,有人贊美,就有人批評,所以劉悅也不停地否認自己的文字,覺得自己不適合寫作這條路。瓶頸期容易意志消沉,她將如何走出來?
有幸,劉悅遇上了一位朋友,兩人因為一樣的見解,成了摯友,那位朋友告訴劉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問收獲,只問耕耘!”
也正是這句話,點醒了劉悅,讓她重新認識自己,握起手中的筆,繼續書寫屬于她的青春年華。
劉悅說起過木心曾經寫的一句話:“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深淵讓人聽著可怕,但換一個角度來想,墜落深淵也許意味著另一條出路,深淵下面可能有另外一個巔峰。我們能做的是不畏懼心中的黑暗,走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后面或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也許我們會在某一個階段感到迷茫、恐懼,但請相信,堅持是件很難的事情,如果你沒有放棄,那么以夢為馬,未來可期。
劉悅一直都認為,一個合格的作者不是寫了一個故事,而是想給讀者看他們的人生與選擇。
寫作,似乎變成了劉悅的宿命,時至今日,也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談及今后的夢想,劉悅說:“最主要的便是寫作了,雖然可能還有一些副業。”
作家七堇年說:“寫東西,是因為心中有困惑。”劉悅想,這點兒“困惑”,就像那年少時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能帶著她走得更久更遠。“10年時間說長很長,說短也短,拙筆本來不成書,寫得多了,也就漸漸成了書。”盡管自己的文筆稚嫩而又青澀,但堅持每天寫作,一件簡單的事情堅持10年,也就會變得不簡單。
我覺得在這個年紀能有這樣的見解,并不多見。我問過她有關未來的規劃,她要為她人生的下一個分岔口——高考努力。無論如何,她依然想要留在陜西——或許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陜西帶給她的影響也在日積月累中體現,她認為,喜歡歷史不僅是承擔著學習和繼承的責任,也能使她的思想更加開闊深邃。
我想起朋友說過的一段話:你可以輸,可以敗,但你決不能怕!遇到機會,不能退縮,面對人生,必須堅定自己的夢想。
人生須臾數載,不如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