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時瑞坤 巴素玉 王楠


摘 ?要:充分利用地層傾角技術、高分辨率相干加強技術等技術,落實車鎮南坡下古生界潛山構造特征,探討潛山油氣運移模式及成藏規律。研究表明:車鎮南坡下古生界發育的10排潛山;其中,1-8排山由反向斷層控制,9-10排山由順向斷層控制。建立三種潛山油氣運移模式:源山對接型、不整合面型和內幕疏導型,相應地發育了三種油藏類型:風化殼油藏、地層油藏和潛山內幕油藏。潛山也同樣具有斷層分割油藏的特點,反向遮擋斷層斷距與含油高度正相關,反向斷層斷距越大,側向遮擋越好,含油高度越大。研究結果可為潛山油氣藏勘探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車鎮凹陷;車西地區;古生界;潛山;成藏模式
中圖分類號:F426.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1-0070-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full use of stratigraphic dip technology and high-resolution coherent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buried hill on the south slope of Chezhen, and discuss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model and reservoir-forming law of the buried hill.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10 buried hill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south slope of Chezhen, among which 1-8 is controlled by reverse fault and 9-10 is controlled by forward fault. Three oil and gas migration models of buried hill are established: source mountain docking type, unconformity surface type and insider dredging type. Accordingly, three reservoir types are developed: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 stratigraphic reservoir and buried hill insider reservoir. The buried hill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segmentation of the reservoir. The reverse shielding fault distanc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oil-bearing height. The larger the reverse fault distance is, the better the lateral shielding is and the greater the oil-bearing height i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ried hill reservoir.
Keywords: Chezhen sag; Chexi area; Paleozoic; buried hill; reservoir-forming model
引言
車西南坡古生界潛山油藏具有含油層系多,單井產能高,儲量豐度大的特點[1]。車鎮南部緩坡帶總體上勘探程度低,油氣顯示零星分布,以往認為含油規模小,未進行系統評價。但該帶具有油藏埋深小、勘探成本低、經濟效益可觀的優勢。
1 潛山構造精細描述
車西南坡斷裂系統復雜,斷塊小,中等斷距斷層雖然識別難度不大,但斷層組合難度大,采用水平切片和地層傾角技術,可以有效的指導斷距中等的斷層組合。
1.1 地層傾角技術
進行層位追蹤時,在有斷層穿越的地方,傾角值將會發生瞬間突變,傾角值相對較大,在傾角圖上,這種變化顯示為線狀即為斷層。傾角屬性反映了地層構造變化,能有效識別斷層。
車西南坡構造復雜,斷層識別、解釋及組合難度大、多解性強。傾角屬性可以直觀反映斷層的宏觀展布特征,可以有效的指導斷層組合(圖1)。
1.2 多方法識別微細斷層
高分辨率相干加強技術是在高分辨率相干體分析技術(Coherence Cube)的基礎上,利用獲得的高精度相干體,又進行了一次斷層自動識別,即AFE(Automatic Fault Extraction),與過去的單純的相干數據相比, AFE技術對斷層的細節刻畫能力更強,不受人為解釋影響,真實刻畫微細斷層。
利用斷層傾角掃描技術識別斷距大于20米的大斷層(圖1),利用相干斷層增強技術識別斷距小于20米的低序級斷層(圖2),通過優化斷層組合落實了車西南坡潛山的構造特征。車鎮南坡潛山受燕山期反向斷層控制形成多排北東向潛山,喜山期南北斷層分隔斷塊山,自北向南共落實6排山,形成縱向成排,橫向分塊的構造格局。
1.3 構造特征
將高精度相干和精細古地貌恢復兩種技術有機結合,重新落實了車鎮南坡下古生界發育的10排潛山。其中,1-8排山由反向斷層控制,9-10排山由順向斷層控制。
南坡潛山受燕山期反向斷層控制形成多排北東向潛山,喜山期南北斷層分隔斷塊山,整體上呈縱向成排,橫向成塊,平面上呈棋盤狀斷塊山的構造特征。潛山地層整體由北向南抬起,7條大的北東向反向斷層將古生界地層切割成8排階梯狀潛山,1-8排山由反向斷層控制,9-10排山由順向斷層控制。第1-2排山構造較簡單,以大斷層與北部的二臺階潛山相接,第3-8排山構造復雜,一系列近北西走向的斷層將各排山分割成多個潛山斷塊,高臺階發育順向斷層形成9、10兩排山,由于埋藏較淺、潛山地層遭受剝蝕。
2 潛山油氣運移模式
依據北部車古20潛山鉆探經驗認為,本區存在四套有利儲層:八陡組、馬家溝組、冶里亮甲山-鳳山組、饅頭組-太古界儲層。受多期構造運動和風化剝蝕作用影響,下古生界儲層空間類型多,結構復雜,根據巖心、鉆井、測井資料分析,以孔、洞、縫為主,次生孔隙發育,可作為良好的油氣運移通道。
南坡潛山內幕的油氣痕跡也可以證實存在運移通道:車古5在距奧陶系頂面220米、距前第三系不整合面400米處發現熒光顯示,表明潛山內部可能存在油氣輸導的通道。而這一新認識,突破了以往勘探只尋找坡上山風化殼油藏的傳統觀點,極大地拓展了南坡潛山的勘探空間。
車西南坡潛山存在三大主要油氣運移通道:斷層、奧陶系內部輸導層、不整合面,而潛山構造特征、地層接觸關系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油氣運移模式。根據油源條件和油氣運移條件,建立了三種潛山油氣運移模式:源山對接型、不整合面型和內幕疏導型,并劃分了三種運移模式分布區域(圖3)。
源山對接型:沙三段生油巖直接與潛山地層對接,成藏條件有利,已在車57潛山成藏。主要分布在車57以西及北部高臺階潛山塊。
不整合運移型:沙三段油氣通過斷層和不整合面疏導運移至潛山成藏,主要分布在南部石炭二疊地層剝蝕區的5-10排山,以車古32、無古2潛山為代表。
內幕輸導型:側向不能直接對接油源,沙三段油氣通過二臺階斷層破碎帶的溝通,以奧陶系潛山內幕縫洞作為輸導層,通過浮力作用向高部位橫向運移成藏。以車古201潛山為代表。同時,分析認為低部位的車古208與南坡潛山通過斷層對接,同樣在浮力作用下在南坡1-4排潛山上也具有成藏潛力。
3 潛山成藏規律
根據建立的三種油氣運移模式,明確了南坡潛山相應地發育了三種油藏類型:風化殼油藏、地層油藏和潛山內幕油藏。車西南坡下古生界潛山油藏分布主要受不同級別的南掉反向斷層控制,南坡潛山也同樣具有斷層分割油藏的特點,南北向靠反向斷層封堵,東西向上順向斷層、反向斷層均能封堵。勘探實踐表明下古生界靠反向斷層遮擋形成的斷塊油藏,反向遮擋斷層斷距與含油高度正相關,反向斷層斷距越大,側向遮擋越好,含油高度越大。通過斷面精細解釋,落實了該區斷距較大的斷層主要為車古53南斷層、車古10南、車古56-車古54南斷層,其斷距較大,較為可靠。油源條件也是控制潛山成藏的關鍵因素,車西沙三段發育異常高壓烴源巖,沿斷裂、不整合面組成的油氣運移網絡,在潛山新生古儲成藏。依已鉆井情況分析可分為遠源斷塊型和近源臺階山型兩種類型油氣藏,遠源斷塊型以車古32潛山為典型,油氣通過斷層、不整合面長距離運移,對圈閉可靠性要求較高,成藏規模不大零星分布,且長距離運移輕質成分容易散失,越遠源的圈閉往往形成稠油油藏。而近源臺階山型潛山緊鄰生烴中心,油氣供給條件優越,潛山與洼陷的沙三、沙四段生油層直接對接,生成的油氣直接進入圈閉成藏,且成藏規模較大;成藏最為有利。
4 結論
(1)地層傾角技術、高分辨率相干加強技術等技術可有效落實潛山構造特征,車鎮南坡下古生界發育的10排潛山;其中,1-8排山由反向斷層控制,9-10排山由順向斷層控制,呈縱向成排,橫向分塊的構造格局。(2)根據油源條件和油氣運移條件,建立了三種潛山油氣運移模式:源山對接型、不整合面型和內幕疏導型,相應地發育了三種油藏類型:風化殼油藏、地層油藏和潛山內幕油藏。(3)潛山也同樣具有斷層分割油藏的特點,南北向靠反向斷層封堵,東西向上順向斷層、反向斷層均能封堵。反向遮擋斷層斷距與含油高度正相關,反向斷層斷距越大,側向遮擋越好,含油高度越大。
參考文獻:
[1]劉傳虎.濟陽坳陷古潛山油氣藏體系及勘探技術[J].特種油氣藏,2002,9(2):1-5.
[2]羅海炳.遼河坳陷興隆臺潛山中生界地質新認識與油氣新發現[J].中國石油勘探,2019(4):25-31.
[3]賈海松.BZ氣田變質巖潛山儲層特征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9(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