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臻
作? ? 者:[波蘭] 布魯諾·舒爾茨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譯? ? 者:林蔚昀
出版年:2016-5
布魯諾·舒爾茨的這篇短文,像是從另一個視角寫作的短篇版《變形記》。同樣是父親變形,同樣是家人對此的反應,同樣是父親死了。但也略有不同,因此有了分析的樂趣。
一處不同在于,這篇文中的父親“死而復生”。螃蟹樣的父親被母親煮熟,蓋了塊紫天鵝絨放置在起居室幾個禮拜后,“不知怎么回事,他居然恢復元氣了,慢騰騰地活過來了”“一路上有腿脫落,他靠著剩下的精力,拖著他自己到某個地方去,去開始一種沒有家的流浪生活。從此以后,我們沒有再見到他”。
這就是父親的最后一次逃走。
還有一處不同在于,兩文的敘述視角不一樣。《變形記》的敘事比較客觀,而這篇短文則是由故事中擔任兒子的“我”來講述的。
“我”盡管強調是在客觀記錄,但言語細節處不免泄露出了一些真實情緒。
比如對父親一次次死而復生的描述:“那時候,我的父親肯定死了。他有許多次要死去,總是拖泥帶水地并不死絕,使我們不得不對他已經死亡這個事實修正態度。”
“總是拖泥帶水地并不死絕”,以及后文幾次將母親煮熟父親這一罪責推脫給“命運”——“命運一旦決意把它的無法理解的怪念頭強加在我們的身上,就千方百計地施出花招。一時的糊涂、一瞬間的疏忽或者魯莽,就足以使人在作出決定的時候因為左右為難,而做出這種事情來”。
這些實際上都潛藏著“我”自己都可能沒發現或者不愿承認的小心思:“我”對死去后又以不同非人形態一次次復生的父親早已心生厭倦。
這篇短文能啟示我們的至少有一點——
眼見不為實、口說也不為真,甚至你一直以為的斬釘截鐵的想法,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欺騙你。
猶記作文課上,老師在分析到“真情實感”這一要求時會說,“你如果能把自己感動哭,這一要求就達成了。”然后你努力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著想著,越來越覺得好像是這么回事,抓住這股情緒寫下幾頁擰巴的字。隔了幾天后再拾起,發現那叫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
“自我感動”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把自己代入一種情緒,或者預設一種場景,在想象中添加許多枝葉,想得多了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強調久了,假的也變成了真的。
這是一種恐怖的情緒,自我欺瞞是失去自己的最大一步。
更怕的是在一種“弱者的情緒”中自我沉溺。反復思考人際關系,仔仔細細地回放每一步,覺得哪兒不對了就反復想,越想越覺得“好像他們在針對我”“這件事我做得太差了”“臺上發言后尷尬極了,大家都在笑話我”……
從自鳴得意的“自我感動”到患得患失的“被害妄想”,這背后都站著一個模模糊糊的、不甚真實的自我。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去和他人產生聯系。
寫出一篇文章了,自己還沉浸在情緒中看不出好壞,就給信任的朋友看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好、出了什么問題時,可以多和他人討論溝通,借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
當你不再只用“我”來開頭的時候,也許就能看到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和一個更為真實的自己。
這樣的世界和這樣的你,不壞不好,剛剛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