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欲 吳海婷
爸爸媽媽,你們不知道吧,那些已經消逝了的童年暗淡無光,抑郁變成心頭的一顆朱砂痣。你們總說我的抑郁是因為學習壓力,但是,不是的不是的,是你們。
我出生時體質便不好,手術不斷。甚至一直到7歲的時候,我的記憶里大都是顏色各異的針頭。5歲打針時我就不哭了,他們說我是醫務室打針最冷靜的小女孩。風一吹我便會高燒,更愛半夜無人的時候發高燒,差點兒丟了性命。
就是這樣體質特別差的我,在記憶里卻如何搜尋都找不到你們的身影。奶奶告訴我,你們那個時候在外地打工——現在的我可以理解你們是為了生活出去打工,但幼年的我無法理解。我總是看著醫務室里有爸爸媽媽陪伴的小朋友,羨慕他們被爸爸抱,媽媽親。爺爺奶奶都有農活要忙,在針頭進入我手臂之后,我很懂事地讓爺爺或者奶奶回去,我說我一個人可以的。可是才5歲的我,哪里可以啊!
爸爸,每年過年你回來,我真的好想撲到你的懷里撒撒嬌,像別的小孩子那樣。可你為什么總是在逗別的小女孩?我還沒有看清你臉上哪里有新長出的胡楂兒,就只能坐在旁邊看著你逗別的小朋友,還拿糖給她們吃。我真的好崩潰好嫉妒,那是我一年未見的父親啊,她們手中的糖是什么味道?終于你看到我了,醋意滿滿的我,掙扎著躲開你的手,嘴里喊著“爸爸,我討厭你”便跑向別的房間。你也沒有追過來,我躲在房間里不停哭泣。
爸爸,我記得你總是在學期期末問我的考試成績,如果考得不好,你便拉下一張臉,厲聲責問我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你從來不會關心我。
爸爸,有年暑假你回來了,那天中午我胃疼,有點兒不舒服。中午吃飯的時候我便無精打采地坐在飯桌上,拿筷子戳了幾下碗里的飯。你卻莫名其妙暴走,從飯桌上“騰”的一下站起來,用盡力氣吼我:“不想吃就滾,看你那樣子我吃不下飯!”說完你甩了我一巴掌。那么響亮,妹妹和爺爺奶奶都在飯桌上。那年我快初三了。
媽媽,你不喜歡我看課外書,每次出門逛街的時候,遠遠看見書攤和書店我總愛快速跑進去,翻閱一兩本我愛的書,看得入迷想買的時候,看到你不太開心的臉色,我都會乖乖地放下書本。
媽媽,你為什么總在人前人后罵我笨呢?為什么我的粗心和不認真都是笨呢?若有人問我成績,你都會一臉嫌棄地說我“笨死了,考得差”。旁邊總會有三四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他們的嘲笑從捂著的嘴里跑出來,砸到我的自尊心上。我站在孤寂的島嶼上,無論怎么哭喊都不會有人聽到,因為我是個笨小孩兒,我是個處處不如人的笨小孩兒。
媽媽,你還記得嗎?一個初冬的夜晚,我和你一起看電視,歡聲笑語化成暖暖的空氣,絲絲縷縷包住我的心臟。突然,你變了臉色,讓我拿出數學書來,給我畫出了幾道數學題讓我做,順便點著我之前做的數學題罵我那么簡單的題目我都做錯,讓我不把題目做出來就不準睡覺。我記得我特別委屈,驟冷的心臟讓我只能麻木地坐在床上。后來你睡著了,把被子全都卷走,只穿了一件單薄的襯衣的我暴露在冷空氣中,最后冷得實在受不了了,我艱難地挪動身體想靠近你,卻因為凍麻了從床上滾下去。我轉頭望去,媽媽你還是沒有醒,淚水終于不爭氣地掉下來。
后來的我長大了,午夜夢回的時候,望見年幼的我一直徘徊在門外,爸爸媽媽就坐在門口冷漠地看著我,我被夜晚的露水打濕,越來越沉重,掉進了一片又一片的夢魘。
從桃欲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她從小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這樣的體質使她比別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更多的關愛——來自父母的關愛。而在這個時間段中,她的父母卻沒有給她足夠的陪伴和關愛,甚至在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時間段中消失了。
他們認為,只要把經濟條件搞上去了,就是給孩子的最大的幸福,從而不在意日常的溝通、相處與磨合。桃欲的父母忙于生活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溝通時,簡單粗暴,即使大半年一次的電話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學習,極少關心孩子的想法和心理健康。被忽略心理感受的桃欲對此的回應便自然而然是持有冷漠態度以避之,這種消極的行為源于她對父親的怨恨和疏遠,但渴望父親關愛的同時又讓她內心矛盾。
對于媽媽,這個本應是最親密、最可靠的人,桃欲渴望著被媽媽理解,渴望著被媽媽尊重。但是,當桃欲的自尊心被摧毀的瞬間,讓她和媽媽之間筑起了一道逾越不了的心靈之墻。懂事的孩子很多時候是被委屈撐大的,每當桃欲想要和媽媽和諧相處的時候,媽媽更多時候孤立了她——無限放大做錯的數學題,仿佛成了不可原諒的大錯。當桃欲渴望一個及時的擁抱的時候,她更多看到的是媽媽的背影,擁抱不到的背影。委屈感在那堵墻里滲透開來,更多時候,桃欲是持有疑問的狀態面對她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你們為什么那么冷漠,而我還只是一個孩子,為什么不抱抱我?
這是一種家庭中的很常見的情感忽視與情感控制現象。
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因為父母對教育問題上的消極對待,或缺失對待,形成了很多消極的自我信念,而這些信念極大地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和情緒。長此以往,他們無法感知真實的自我,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事實上,“馴良的子女與差評師父母之間,需要一次身體或心靈的出走。”擺脫“差評師父母”的控制,找到孩子內心深處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滿足童年缺失的渴求。
中學時代是一個人心理矛盾最多,也是身心發展最快的時期,這個時候父母每年應該多抽些時間與孩子相處,形成有效的陪伴,多了解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并給予及時的精神支持,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和溫暖的家,盡可能減少孩子離開父母時的孤獨感和無措感。成長的道路上,并非每個蛹都能化成蝶,也許有的蛹連繭也不能破,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立體看待孩子的成長,消極行為源于他們對自身的錯誤認識,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認同孩子的感受,同時給予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把感受表達出來。
而作為孩子,桃欲需要做的是,和父母打開心扉地交流,也許他們也會意識到自己欠著小時候的桃欲一個擁抱和肯定。我相信有些角落是被陽光遺忘的,但它也一定曾經有些被溫暖的痕跡,這個過程,需要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破繭成蝶!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