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噗哩
我的室友S是個特別颯的姑娘,拎得清,看得開,做事也果斷,多數時候,我挺羨慕她的。但有時候呢,會覺得她這個人其實骨子里有點兒冷漠,沒太把友誼當回事。
你也知道,女生宿舍嘛,經常會有臥談會,有一次室友C就說到寒假時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很多人小學畢業后其實就沒怎么聯系了,所以場面還挺尷尬的,各種尬聊。
然后S就說,她從來不參加這種類型的同學聚會,很多人畢業后她都不會刻意保持聯系,覺得沒必要。甚至有一些當時關系很好的朋友,后來也漸行漸遠了。
我就問她,不會覺得可惜嗎?畢竟曾經那么要好。
S回答得很干脆,沒什么好可惜的呀,朋友本來就是個不斷迭代更新的過程,因為成長的過程中大家的維度都會改變,而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朋友。如果大家無法一直走到最后,說明情誼也就到此為止了,就算勉強維持下去,也是很累的啊。
老實話,聽她這樣說,那瞬間其實我是有些不舒服的,可能因為我們關系不錯,她一直對我挺好的,我也把她當好朋友,所以會覺得說,是不是以后畢業分開了,我和她之間的友誼,也會像她以前的那樣,慢慢都被她拋之腦后了?
雖然可能只是我多想了,但會覺得吧,我把她當好朋友,想要一直維持這段友誼,就算以后老了,還是好朋友的那種。但對她來說,可能我只是在她人生中停留過幾年的一個過客,有過一段美好的回憶,僅此而已。
雖然有點兒扎心,不過在分析前,我還是想說句大實話:大多數的友誼,其實都是比較短暫的,就像食品一樣,有保質期。
友誼的褪色,是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經歷的,只是有些人順其自然,有些人耿耿于懷,有些人心懷遺憾。
想要搞懂“友誼”,首先當然要整明白它是如何形成的。
兩個人能成為朋友,大多數是因為“空間上的親近性”。同一個空間內,人們相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是大前提。就好比被分在同一個班級的同學,相對于同校的其他人,相互認識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但是,同一個班里有那么多人,為什么你唯獨與其中的幾個成為朋友呢?這就涉及到了你們的“共同點”,可能是性格上,也可能是愛好上的。因為這些共同點,你們擁有了話題,彼此之間也更為了解。
不過,這還不夠。
心理學上認為,將一種相識的關系轉化為真正的友誼,關鍵在于持續增加彼此間“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也就是說,雙方開始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講述自己的成長史,分享自己更私人的生活經歷。
“自我暴露”是一種試探,也是一段深層次友誼的開端。
所謂試探,就是當你將自己的某個小秘密告訴對方,或者向對方展示出一些不為人知的想法時,對方是否會接住,并愿意給予反饋,轉而暴露自己。如果對方給予了回饋,那么這段關系就能夠深入并繼續下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達到了“知根知底”的層面。
這也就是為什么,分享密碼,聊八卦,一起做過某些需要保密的事情的人之間,會有更深厚的友誼。
知道了友誼形成的原因,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友誼會漸漸褪色了。
首先是空間上的變遷。同班同學因為近距離而認識,發展出深厚的友誼。然而畢業后,大家各奔東西,近距離所帶來的便利就消失了,這時候如果還要維持雙方的情誼,時間成本和精力投入難免增加。
所以多數友誼漸行漸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其次,“共同點”的改變。有話可說是友誼的基礎,人們往往因為相似的愛好或性格而走到一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環境的改變,閱歷的不同,人的三觀和思維方式也會不斷轉變。
原先的好朋友,可能已經不在同一個維度上了,而你也會在新的環境中,遇到與現在的你更相似的人,建立更牢固的關系。
最后,“自我暴露”的減少。有些朋友,就算分開很久,平時聯系不多,但只要一見面,必定有很多話聊,一點都不覺得尷尬,依然和從前一樣親密。
但多數時候,則是見面無話可說,只能客套地互相問好,聊一聊對方的近況,實在沒話題了,就回憶下從前,等回憶完了,話題基本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這是因為,雙方已經沒有再保持自我暴露的習慣了,原本深厚的友誼,早已回歸了疏離的狀態。
任何一種關系,都是需要通過維持才能生存的。
想要維持一段友誼,時間和精力的花費是必不可少的,而交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暴露”,則是持續下去的基礎。
有機會見面、約飯,或者一起外出旅行的話,自然是很好的。但多數時候,因為空間的阻隔,只能通過電話或網絡來保持聯系。分享各自的生活,或者吐槽聊八卦,都是持續自我暴露的手段。
不過呢,友誼是雙向的,如果只有一方不斷付出的話,雙方之間的平衡便會被打破,得不到回應的情況,最終也是很難維系下去的。
當友誼漸行漸遠時,我們難免會覺得可惜,甚至問一句,當初那么好的兩個人,怎么就變成現在這樣了呢?
但是吧,和愛情一樣,一段友情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過往的一切都一筆勾銷。
那些一起上課一起吃喝玩樂,一起吐槽一起分享心情和小秘密的美好時光,在彼此身上學到的好習慣和價值觀,都會一直跟隨著你,成為你成長中的一部分。
雖然大多數友誼是短暫的,但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一兩個一輩子的好朋友,所以,請不要對彼此的友情失去信心喲。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