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依婧
“老師,跟父母吵架是很糟糕的行為嗎?每次跟爸媽吵架,大家都說我很叛逆,冷靜下來以后我也會后悔,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真的生氣和覺得煩的時候,就會說很不好聽的話??墒怯袝r候忍住不說,過后也會覺得懊惱,因為爸媽也不總是對的。我該怎么辦?”
親愛的小青,你好!
從小我們被教育,恭謙溫良是美德,聽話不頂嘴是孝順。漸漸長大,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越來越多,爸媽對我們的關注和控制還是像小時候一樣,我們發現“聽話”變成越來越難的一件事情。于是,有些少年人在與父母意見沖突的時候選擇沉默,在本該事過境遷的時候又獨自憋出內傷。看似聽話,實則無法溝通,本來可以在言語來回間爆發又愈合的傷口,因為被捂起來了,變成了一個沒有意義的陳年舊傷。
我想,我們的目標應該不是永遠不跟父母吵架,而是學會有效吵架,能看見父母的情感和需求的同時,也讓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看見。
很多人一直在吵架,可都是無效的,除了與父母互相傷害,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很多人一直在避免吵架,看似格局高一些,但風平浪靜的表面下是枯萎和缺氧。
低級的吵架是罵街,是飆臟話而沒有內容的,是光發泄情緒而不表達觀點的;而高級的吵架是辯論,是我們有理先說理,說完理再談談感情,尋找求同存異的方法,避免懸而未決,反復發作。
具體來說,我們不提倡的吵架方式包括:
1. 惡語相向,人身攻擊。
2. 為反對而反對,拒絕一切。
3. 沉默回避,敷衍贊同。
4. 傷害自己報復對方,以威脅的方式達到目的。
能促進溝通的吵架有幾個要點:
1. 就事論事,描述情況。
2. 表達想法,傳遞感受。
3. 提出問題,給爸媽表達的機會。
很多同學表示,當情緒上來了,根本沒有辦法做到以上幾點,那么還有一條建議就是:當自己無法在情緒中好好表達時,邀請父母一起退出“戰場”,告訴他們,你現在很難過(生氣、想哭、需要發泄),沒法聊這件事,各自冷靜以后再討論。甚至可以用寫信、發微信等文字的方式來過濾語言,做到去情緒化的效果。
成長就是去直面一段段復雜而深刻的關系,去表達,也去傾聽,去受傷、愈合、升華,假裝出來的和諧不如在爭吵中溝通。這個世上好聽卻不能讓人真正快樂的話已經夠多的了,如果你們這個年紀的人也不能真誠地說話,那教育還能教給你們什么?“世上沒有一條道路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與你共勉。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