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導讀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要是你在頭一章里提到墻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伏筆照應的寫法。伏筆,就是對文中將要出現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先給出一定的提示,讓讀者做好心理準備。照應,就是在適當的地方,讓前文埋下的伏筆彰顯其作用,或者對前文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使上下文的內容一脈相承,成為一個整體。比如,課文《最后一課》中先寫道:“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為下文“他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埋下了伏筆。寫作時,要根據情節需要設計伏筆,并且點到為止;照應時,可答疑解惑,也可推波助瀾,使文章內容豐滿圓潤。
割雪的季節
渡邊淳一
札幌眼下正是割冰的盛時。不,也許應該說是割雪吧。(開篇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引出“割雪”。)
今年的札幌,比起歷年來雪都下得多。這不,進入二月之后,又忽然下起來了。諷刺的是,往年,一到二月初旬的雪節,雪就下得少,因而引起騷動。自衛隊出動卡車,從近郊向真駒內和大通公園的會場里運送雪。但是,等到雪節剛結束,大雪紛紛而降。今年也是一樣。(交代札幌冬季雪大的背景,為后文的“割雪”行動埋下伏筆。)
下雪天氣候溫和,這就是明證。我想,雪節如果向后推遲一周,就不用為著雪少而煩惱了。可這樣一來,每日下雪不止,游人減少,精心雕制的雪像也有被雪埋沒的危險。老天爺這個對手,有時偏偏鬧點別扭哩。由于雪下得大,今年的札幌,遍地殘雪。下的最后一場春雪立即就化了。但是,街巷小路和房前屋后還有不少殘雪。尤其是朝北的高樓與高樓之間的道路,有的地方堆積著半米到一米深的雪。(進一步渲染札幌的下雪量之大。)初春,用雪鏟把雪鏟碎,扔到路面上,這工作謂之“割雪”。這個詞兒,當然季語里不會有。(交代充足,對“割雪”之義的解釋說明水到渠成。)
有“割雪燈”之說,這是鐵道線上防止積雪的煤油燈。在枕木和枕木之間挖個洞,裝上這種燈,點燃煤油。這當然是東京附近用的,在北海道,這樣的小油燈是無法防止積雪的,雪一旦下起來,“割雪燈”立即就被大雪埋沒了。
“割雪”一事,對于居住在北國的人來說,既是麻煩,又是快樂。馬路雖然露出柏油和泥土,街巷到大門還有庭院里,依然積雪滿地。將這些雪一點點地砸碎,送到馬路上去。(由“割雪”的行為過渡到“割雪”的人,為下文進一步描寫人物精神埋下伏筆。)
碰到太陽好的日子,大量的雪一下子就化了。有時候,干燥的路面為積雪所遮蓋,雪水橫流,可道路上的行人誰也沒有怨言。除去一片雪,就增加一片泥土,春天漸次臨近了。半年里一直被大雪封鎖的人們,對于雪已經看厭了。他們為白色的部分漸漸減少、黑色的地面漸漸增多而歡呼。
“天氣真好啊!”
“可不,真是好天哩!”
割雪的人和行人會高興地嘮上幾句。有的家庭男人認真而又勤勞,割雪作業一旦進行,院子的地面就比別的人家更早地變黑了。相反,男人怠惰而又散漫的人家,庭院和大門口為積雪所封閉,遲遲沒有人管。
“街坊鄰里都干干凈凈的,咱家也該盡快割雪啦。”妻子向懶漢男人訴苦。
初春時節積雪一直掩蓋的人家,和夏秋之交雜草叢生的人家,都是一樣的邋遢。但是,割雪遠比除雪快樂得多。除雪,只是對來襲的白色惡魔的臨時抵抗,而割雪則是對這個惡魔的最終一戰而獲勝的宣言。
“怎么樣,服輸了吧?”一邊說,一邊把雪扔到馬路上。(將“勤快”人家與“散漫”人家進行對比,贊美人們勤勞的品質。)
不說除雪,而說割雪,也許你覺得奇怪。然而,只能用“割雪”這個詞兒。其道理是,這時候的雪,已經積了半年,重重疊疊,下面已是堅冰。用雪鏟鏟不碎,只能用鶴嘴鍬鑿開來。一個地方打開一道縫兒,就像地圖一般豁然而解,現出了令人懷念的黝黑的土地。下面有易拉罐,有去年丟失的狗頸上的鑰匙。(對“除雪”與“割雪”加以區分,進一步凸顯“割雪”人的勤勞與不易。)
福壽草和水仙吐芽露面了。窄巷里的積雪更堅硬。表面被泥鞋踩黑了,下面是好幾層堅冰。小巷里的女攤主在割冰,顧客看不下去,也過來幫忙。好不容易露出泥土了,又是一夜大雪,一瞬之間,幾天的勞苦又化為烏有。
然而,一天,兩天,那些勤于割雪的人家,院中的黑土總是很快蘇醒過來,最先迎接著春天。(借“割雪”的艱辛揭示人們的美好品格及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摘自《故事家》)
【美文總評】
本文以“割雪”為主線,不僅介紹了札幌這座城市冬季雪大的特點,還寫出了人們的勤勞,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升華主題。
蟬 鳴
汪涵蕾
夜,萬籟俱寂;唯它,還在那歌唱。
小時候,那一雙天真的眼睛促使我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尤其是夏天,我尤愛聽蟬鳴,那忽高忽低的歌唱令我倍感神奇。
漸漸地,我長大了,心靈的眼睛卻渾濁了。正值豆蔻年華的我,變得拘謹,變得暴躁,變得喜怒無常。一場場考試讓我勞累,一聲聲來自于父母的嘮叨令我心煩,一句句來自于老師的教誨讓我懊惱……在我看來,學業就像泰山般高大,難以登頂。
于是,我開始對生活失去了憧憬,開始吝嗇于給自己一個微笑,開始對萬物充斥著偏見。蟬鳴不再令我驚奇,反而讓我煩躁,情緒爆發時,我還會一氣之下拿起一塊石頭向它們扔去。
那天夜晚,我帶著暴躁的情緒進入了夢鄉。
酣睡中,我隱約感到一陣微風從額頭拂過。瞬間,全身變得涼颼颼的。我連忙扯過被子,將自己裹起來,但仍無濟于事。我氣憤地坐起來,東張西望,急切地尋找風的源頭。居然是窗戶沒關!我無奈地從床上爬起去關窗,可就在我將要關窗的那一瞬間,一陣蟬鳴響起,那么洪亮,那么有節奏。
我拖著沉重的步子回到床上,難以入眠。我疑惑不解地想:“蟬為什么要不分晝夜地歌唱呢?為什么不給自己休息的時間呢?”一個接著一個的問號讓我的精神亢奮起來。我猛地坐起來,目光穿過玻璃窗望向夜空,它早就變得陰沉了;望向月亮,它也快沉沉地入睡了;望向星星,它們也由于困倦漸漸暗淡了。此時,萬籟俱寂,耳邊回蕩的,只剩下了蟬鳴。
想著想著,沉重的眼皮在不知不覺中垂下,我又回到了夢鄉。
第二天早晨,我吃過早餐,想到書架去找書。結果一個不小心,把書全都抖落在地,我無奈地蹲下身來,一本一本地撿。忽然,一本《昆蟲記》出現在我的面前,這猛地勾起了我昨夜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我將書捧在手里,翻開目錄頁,找到了關于蟬的那一頁。看到末尾,我慨嘆道:原來,蟬在黑暗里生活了那么久;原來,蟬是那么渴望光明;原來,蟬不停地歌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我陷入了沉思:蟬的生活比我更艱苦,更黑暗,它都絲毫不喪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生活呢?
從那以后,長期蒙蔽在我心靈上的污穢被沖刷掉了。我開始直面生活中的挑戰,打造屬于自己的藍天!
『新時代·好少年』
主題活動
【習作總評】
習作在寫法上與渡邊淳一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說來,有如下突出優點:
一是線索突出,貫串始終。渡邊淳一的作品以“割雪”為線索展開敘述,而習作以“蟬鳴”為線索一氣呵成。全文緊緊圍繞“蟬鳴”行文,開篇簡潔,以“唯它,還在那歌唱”一句,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隨后點出蟬鳴,并將兒時的作者與長大后的作者相對比,由于心境的不同,對蟬鳴也由喜愛轉變為厭煩;接下來營造場景,講述夜晚無意間聽到蟬鳴并由此產生聯想,生發一系列疑惑;最后通過閱讀《昆蟲記》解開對蟬鳴的疑惑,悟出道理,圓滿收束。
二是埋下伏筆,前后照應。本文借鑒渡邊淳一的作品,多處運用了伏筆照應法:描寫深夜聽蟬時的種種疑問,是在為后文尋找答案埋下伏筆;結尾處描寫作者一掃心頭的陰霾,豁然開朗,與前文煩躁的情緒相呼應。
三是由事及理,主題積極。本文借“蟬鳴”來暗示積極的人生態度,臨近尾聲通過沉思揭示出“無論面對多少黑暗,都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的人生道理,并以反問句作結,耐人尋味。
除此之外,習作脈絡清晰,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若能對蟬積極面對人生的部分多加敘述,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