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摘? ? 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城市建設在不斷的加快,地鐵建設是我國城市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地鐵車站建筑設計對于運營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相關設計在滿足經濟實用、舒適美觀等基礎要求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在布局、采光以及防災等方面的設計水平,突出時代發展的特征,本文基于上述內容概括分析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與解決措施。
關鍵詞:地鐵車站;建筑設計;問題;解決措施
1? 引言
城市居民的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日益豐富,城市地鐵作為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已成為城市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我國地鐵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為迅速,在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為提高人們地鐵乘坐等多方面體驗,本文剖析了部分頻發問題,初步分析了其產生原因及日后的應對措施,給出了可行中肯的建議。
2?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思路及原則
(1)地鐵車站建筑設計工作應與站位周圍的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等規劃積極配合,根據場地地形、地理環境、地面規劃,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布置線站位,合理利用地下、地面空間。(2)合理的布置通道、出入口、風亭、冷卻塔的位置,有條件時應盡可能考慮與地下過街道、人行天橋、臨近物業開發建筑等結合建設,合理組織進出站及過街客流。(3)車站設計應保證乘客乘降安全、集散迅速、使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通風、照明、衛生、導向、防災等設施,為乘客提供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4)在滿足有關規范、規程和標準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采用先進理念、技術、工藝,采用新材料,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同時,力求地鐵車站建筑設計靈活、多樣。(5)應對場地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既有和規劃的地下管線、地面建筑、地面公交線路等進行詳細勘察,減少既有建筑物的拆遷和管線改移,盡可能避免施工對地面交通的干擾。
3?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3.1? 形式雷同
地鐵站建筑是地域特色與文化品位的重要載體,個性化設計作為其基礎性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體現,多數車站的設計形式較為單一,包括建筑整體的外觀形狀、客流線設計、裝飾材料以及空間效果等方面;營造效果也較為單一,僅在裝修效果上有所區別。
3.2? 對地鐵車站平面設計把握欠佳
地鐵車站功能性要集中體現在以人為本上。要實現此目標,必須把車站的平能設計和車站內部的細節設計相聯系,充分結合各自特征,如此方能使車站發揮多方面功能。若沒有考慮到上述因素,便容易造成乘客不便,例如不少地鐵車站內部缺少公共衛生間,如上海軌道交通二號線、北京軌道交通一、二號線等,其早期車站無條件設置衛生間,導致建成后只能在站臺或站廳搭設簡易的臨時衛生間或進行上下水及排風等設施的改造。此外,車站公共區規模各地不一,單雙柱形式不同,同樣客流同樣編組車站的公共區柱跨,樓扶梯布置等都不一致,同時,不同車站對有障礙群體的照顧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如果在設計之初沒能充分把握地鐵車站的平面布局設計,則會造成許多難以解決的后期問題。
3.3? 缺乏對車站功能的綜合開發
目前,多數城市的地鐵站僅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而為了發揮地鐵集聚效應,順應TOD發展的理念,加強對地鐵車站綜合功能的開發至關重要,如將地鐵站出入口延伸至商業繁華地帶,結合線路條件將車站置于規劃地塊空地內,并上蓋同步開發,從而實現當地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大幅提升。同時,車站內部非疏散區域與商業的互聯,物聯網絡的打造,智慧地鐵的建設等,都應與城市及周邊需求進行匹配。
4?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問題的解決措施
4.1? 出入口設計應考慮市民的便民措施及景觀效果
應根據疏散客流以及相關規范對出入口的數量進行設置,應該保證每個公共區中,出入口的數量應該不少于兩個;出入口寬度應該根據客流控制期或者遠期的分向客流乘以1.1~1.25不均勻系數,通過計算來加以確定;對于出入口的分布情況,需要根據車站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最大限度的確保乘客的方便;針對視、聽、行走等障礙者的使用困難等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無障礙設計,進行導向等標識系統的匹配打造;同時,車站的站臺、站廳、樓扶梯、售檢票口以及出入口等處的通行能力應進行匹配并考慮突發大客流的兼容性。
地鐵車站的出入口及新排風、活塞風井、冷卻塔、VRV室外機等附屬結構或設施,占地大且分散,線路沿線長,部分高風亭接近7m~10m,獨立設置還需滿足消防間距等要求,無法有效結合城市現狀景觀及遠期景觀發展需求。此外,出入口標高在滿足防洪標高的基礎上,還要與現狀及規劃道路標高進行匹配,而規劃標高并非一成不變,故更應妥善處理與城市道路及地塊的關系。因此,在設計之初,對附屬設施設計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風道、出入口附屬與周邊建筑的合建,雙活塞單活塞風道的優化,采用整體式或直膨式蒸發冷凝代替冷卻塔等方式,消除地面附屬對城市景觀的影響,使得地鐵地面“四小件”融入城市,城站一體。
4.2? 車站防災設計
地鐵車站應具有針對火災、疏散、水淹等的預防措施,并以預防火災為主。設計原則應遵守《地鐵設計規范》及《地鐵設計防火標準》的規定。緊急疏散時,應保證將一列進站列車的預測最大載客量以及站臺上的候車乘客在4min疏散至站廳,6min內全部疏散到安全區。地面出入口、風亭等的標高應結合防淹標高設計,滿足防淹要求。
4.3? 地鐵車站建筑各層布局及其功能分區
在進行地鐵車站建筑的設計時,一般會在車站站廳層的兩端設置有設備及管理用房,主要管理房間會分布在站廳層兩端,地下二層站臺層的兩端也會設有設備區和管理用房。車站的集散區一般被布局在站內的公共區域,會具有多個出入口,出入口有樓梯和電動扶梯,以便有障礙等特殊人群進出車站。集散廳被檢票機和小型柵欄劃分成為兩個區域—付費區和非付費區。只有將地鐵車站內部的各個區域及服務范圍劃分清楚,賦予各自的功能,優化行進流線,才能實現乘客出入站和乘車的方便和有序。在對公共區進行設計時,可參照常規雙層島式以及雙層側式的方法,選取集中控制布置或分散布置類型,并且優化公共區空間,縮小車站規模,確保乘客的視野開闊,流線通達,從而便于乘客進行混線乘坐及糾錯分散流動。
4.4? 環境和空間設計應兼顧人的感受
受地鐵車站功能條件的限制,地鐵站普遍建設于地下,普遍具備空間狹窄、缺乏自然光等特征,封閉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人們的心理壓力,因此,對于地鐵車站建筑的設計而言,需要重視對空間的開放性進行設計與營造。鑒于車站規模及造價等控制,車站的長度寬度等受限嚴重,其室內凈高和管線走徑等的優化就尤為重要,特別是近幾年出現的無吊頂裝修,清混裝修,管線走側墻兩端等優化布局方式,使得地鐵壓抑的空間有所改善。此外,BIM技術的引入,使得管線等優化手段提前介入,在設計之初進行相關碰撞等解決措施,改善空間效果,提升車站品質。
5? 結語
總之,設計者們應該在有限的空間優化布局地鐵車站建筑,降低車站的造價,減少車站的規模。在進行車站內部設計時,需要注重公共區布置,需要設計者以乘客為中心,遵循“以人為本,乘客至上,運營方便”的理念,構建出舒適和諧的乘車環境,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慶軍.淺談地鐵建筑設計的注意事項[J].大科技,2017(6).
[2] 王兆雄.地鐵建筑設計的思路與技術要點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0).
[3] 雷倩.試論“以人為本”理念下地鐵車站建筑設計[J].低碳世界,2017(5).
[4] 汪曉江.淺談地鐵車站標準站建筑設計[J].中國標準化,2017(22).
[5] 趙思亮,唐月喬.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不足與創新機制研究[J].建筑知識,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