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 要:結合工程實例對超高層建筑的給排水設計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對設計參數的確定,系統的選型及系統合理分區進行了闡述,并對超高層建筑的給排水設計常遇到的幾個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超高層;公共建筑;給排水;設計
1? 工程概況
某超高層公共建筑高度185.3m。總建筑面積:36100.0m2。其中:公建建筑面積:16600.0m2 ,住宅建筑面積:19500.0m2.。本工程地下共三層為停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上1~2層裙房為商鋪,3~9層裙房為公寓,裙房上分別為A塔51層、B塔31層和C塔31層三棟塔樓,A塔為居住式公寓,B、C塔為住宅。
2? 給水系統
2.1? 水源
接自建筑物四周市政自來水管網。甲方提供18.02m處水壓為0.32MPa,水量滿足使用要求。
2.2? 用水量
室內給水用水量為572.96m3/d,詳見用水量表1。
2.3? 給水系統
(1)市政壓力給水系統:裙房1~5層及地下車庫采用市政管網壓力直接供水。
(2)增壓給水系統:分為A區、B區、C區、D區、E區、F區、G區七個增壓給水系統,在地下三層設70.4m3生活貯水箱,采用變頻調速水泵,微機控制無負壓供水設備增壓供A區、B區、C區給水。在地下三層設35.2m3生活貯水箱,通過傳輸水泵,供A塔頂層17.6m3高位水箱給水,高位水箱分別供D區、E區、F區、G區給水,其中50-51層為氣壓給水設備供水,18F-49F為重力通過減壓閥供水。其中裙房6~9層給水均接自A區。
3? 排水系統
3.1? 污水排水量
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給水量(不含車庫用水)的90%估計。污水日排放量為534.24m3/d。
3.2? 排水系統
本工程室內、外均采用污水、雨水分流。污水排出室外后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廚房廢水經過室內不銹鋼隔油器及室外隔油池進行油水分離后排放。地下各部位排水匯集到各集水池后經潛污泵提升后排至室外排水檢查井。
排水管水平干管及立管采用離心鑄鐵管,柔性連接。橫支管采用普通UPVC實壁管材。
污水坑通氣管采用柔性離心鑄鐵排水管,柔性連接;H管(排水管與通氣管)軸間距小于等于180mm。壓力排水管采用熱鍍鋅鋼管,DN<100mm采用螺紋連接;DN≥100mm采用卡套式專用管件連接。
3.3? 雨水系統
雨水采用內排水排放系統。暴雨強度公式:q=1900*(1+0.66LgP)/(t+8)0.8,(L/s·ha) 設計降雨歷時T=5分鐘,屋面雨水重現期P=5年。塔樓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雨水系統,裙房屋面雨水采用壓力流雨水系統,經室內雨水管排至室外雨水管道,屋頂女兒墻設溢流口,屋面雨水管道與溢流口總排水能力按50年重現期的雨水量設計。
重力流雨水管采用無縫鋼管,焊接。壓力流雨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熔焊連接,每層設伸縮節,穿樓板及防火分區處設阻火圈。
4? 幾點體會
(1)根據本工程的具體情況,通過對變頻調速供水方式、減壓閥供水方式、水箱供水方式優缺點的比較,確定本工程A區、B區、C區給水采用變頻調速水泵,微機控制無負壓供水設備增壓供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壓,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D區、E區、F區、G區采用通過傳輸水泵、水箱加減壓閥的供水方式,該方式具有技術成熟、投資少、運行可靠、管理方便的優點。
(2)為保證水質增壓水泵吸水口設紫外線凈水儀。
(3)排水管通氣管設置。
本工程A塔衛生間每根排水立管均獨立設置專用通氣立管,通氣立管管徑與污水立管管徑相同,每層設置結合通氣管。對底層排水橫支管與立管連接處距排水立管管底垂直距離不能滿足規范要求的底層排水采用單獨排出,以保證底層排水不受影響。
(4)排水立管消能。考慮到本工程為超高層建筑,排水立管上應設置消能裝置,本工程在25層避難層將各排水管立管匯合至幾根排水總立管排至首層室外,解決了排水立管消能問題。
(5)在設計院進行設計時,業主還不能確定廚房的工藝及管理方式,為便于廚房工藝的變動,本工程大型廚房范圍內的樓板及梁均下沉300mm,今后廚房工藝確定后,排水支管敷設在墊層內排入地溝,地溝則完全可按廚房的工藝要求進行布置。
(6)集水井、潛污泵的設置。地下停車庫低于室外地面,其污水不能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網,在地下3層設置集水井,地下1、2層排水自流至地下3層集水井,通過潛污泵提升至室外。潛污泵流量的選用考慮到:(1)火災消防用水的排水量Q1 (2)地下停車庫洗地排水量Q2;(3)車道出入口處的雨水量Q3;。對于與車道出入口集水溝相連的集水井,其排水量取Q1與Q3中的大者,泵房集水井考慮消防試泵時的排水量,其潛污泵的流量應滿足消防試泵的要求,其余集水井取Q1。而Q2不與Q1及Q3同時發生,且其值較小,可略去不計。
每個集水井均設置兩臺潛污泵,電氣均考慮兩臺同時工作,平時一臺工作。如果最高水位持續5min,則兩臺泵同時工作,以便及時排除地下室積水。
參考文獻:
[1] 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所.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