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萃報》面向社會舉行“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為主題的征稿活動,內容涵蓋散文、詩歌、楹聯、書法、繪畫、攝影等方面,為的就是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表達愛國情懷的活動平臺,謳歌新中國,謳歌新時代。活動得到了讀者的熱情支持,許多讀者紛紛上門送作品,他們的感人行動給編輯留下了深刻印象。
廣東順德讀者周光善來信,編輯對名字產生聯想,周光善是否和周光召有關聯?經過進一步的電話佐證,果不其然,他們是堂兄弟,周光善來稿中講述了鳳九伯(周光召父親)對他人生的影響。這些來自周光召家族的感人故事鮮為人知,反映出周光召父親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周光召才成為卓越的“兩彈一星”功勛人物,周光善也就出爐了《我的“紅九月”》這篇文章。今天讀此文,我們更加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
第一個送來詩歌作品的是李純青老人,她今年86歲,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1952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衡陽考到長沙周南女子中學,畢業后考上原南昌航空學校。后來,跟隨丈夫來到長沙船舶廠工作。1983年退休后,李純青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當中,她綜合了對聯、五言詩、律詩、唱詞以及脫口秀的特色,并創作出一種鴛鴦結構體裁的“伉詞”。“‘伉即伉儷,就是夫妻的意思,它不但上下句要押韻而且是同一內容。它最大的特點是,每句詩的第一個字聯起來是一個工整的對仗,橫著讀是詩,豎著讀也是詩。”
在2008年的冰災、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期間,她共創作了39篇“伉詞”。寫“伉詞”并不輕松,“先要想出主題,寫出每句第一個字,再圍繞主題補充完句子。”如“……城鄉一片新氣象,市容增添宏偉觀。長江兩岸風光好,沙灘早已變良田……”(詩歌暗含“城市長沙”)
多年來,每逢國家出臺新政策或重大節慶日,她總會用獨創的“伉詞”寫歌,四處傳唱。
湘潭原23冶分部工會主席、退休職工張重興,由于作品太重,他只好帶著視頻移動硬盤來報社,向編輯展示他自己耗時兩年繪制的長幅畫卷《中國古代行業祖師爺》。這幅長140米、寬約84厘米、重約20公斤的長卷,由100幅畫組成,內容涉及100個吃、穿、用、工、農、漁、牧等行業祖師,如木工祖師魯班、造紙祖師蔡倫、印刷祖師畢昇、染坊祖師梅葛、紡織祖師黃道婆等。
71歲的張重興堅持繪畫30年,曾經花費22年繪制大型彩色歷史連續畫《記憶五千年》。他說,自己退休以后不打牌,畫畫成了他業余生活的全部。創作這幅《中國古代行業祖師爺》長卷,是希望更多人領略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的精神。
家住長沙市河西的趙老,年輕時是一名飛行員,轉業到政法系統工作至退休,退休后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國畫,擅畫牡丹與竹梅,得知參賽的消息后,攜帶自己多幅作品前來報社供編輯參考。
有時一件快遞里郵來多份作品,他們是高校、中學、老年大學學生和老師同時參賽的,從一些師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如北京人文大學、河北美術學院、渤海大學、廣西藝術學院、云南大學等高校的師生都積極參與活動;山東、江蘇、河南、廣東、內蒙古等地中小學師生踴躍來稿參賽;婁底、岳陽等地的老年大學生寄來了不少作品。
家庭參賽的,有夫妻的、父子的、父女的。而且各有所長,有丈夫參與書法的,妻子參加詩歌散文寫作的,參賽中年齡最大的97歲,最小的7歲。如果不看年齡只看字,你根本看不出來。透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書法文化藝術,已經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
有的作者經常關注活動,時隔不久又寄來新的作品。像廣東的苗青作者,自開賽以來,幾乎每個星期都發新的攝影作品過來。有的楹聯作者,一字一句地斟酌,一段時間后又寄來新修改的作品,創作熱情之高,令人贊嘆。
要說的故事還有許多。正如一位讀者所說的,獲獎不重要,重在參與。《文萃報》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在為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互學的平臺,為“文化自信”做出一份貢獻。值此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本報總編輯王興銀對長期以來關心《文萃報》的讀者表示感謝,并祝新老朋友新年里“鼠”你紅!“鼠”你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