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江蘇南林亞奧生態環境建設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37)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疾病”也日趨嚴重,其中,雨季暴雨帶來的城市內澇,已經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威脅。然而旱季城市水資源匱乏,水環境惡化等問題也同時存在。我國十九大會議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國家級重要戰略,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保護環境、順應自然是人類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條件下,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提出城市應該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效應,能在一定程度上應對自然災害的沖擊,能夠滲透、凈化、管理及儲存雨水,化災害為資源。在這其中,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園林綠化工程在城市海綿生態系統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該類項目在營造自然舒適,親近自然的城市環境的同時,也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效益,使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海綿城市理念是將現代化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規律相結合,將低碳生活模式與城市水資源發展相互協調的一種方式。園林綠化工程既是一種城市建設行為,也是生態環境技術與城市發展最緊密的一類工程,能為城市海綿體系的建設提供良好的體系支撐。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城市綠地顯得尤其珍貴,而在海綿城市理念下設計優化的園林綠化工程不僅能美化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而且能改變場地內外的雨水管理模式,起到凈化地表水質、調控雨水徑流、延緩峰值及收集利用雨水的作用,甚至為城市的生態布局提供重要幫助。
其次,基于海綿城市理念而進行的城市園林項目,能緩解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及熱島效應等一系列城市環境生態問題。在現代城市建設中,不透水場地越來越多,從而不斷弱化地面透水功能,阻斷地表水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大大加重了排水設施的負擔。同時硬化路面很難與空氣交換熱量與水分,嚴重影響城市地表溫濕度的調節能力,產生城市熱島現象。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設計的意義不僅在于科學地對城市雨洪進行管理,實現城市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徹底解決城市“旱季缺水,雨季內澇”的現象,同時海綿城市技術中所采用的路面透水材料,能很好地增強地表與空氣之間水熱交換,調節城市地表溫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充分發揮透水性路面的“蓄水池”功效,改善植被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條件,調節生態平衡,同時大量孔隙可吸附城市污染物粉塵,減少粉塵污染,吸音降噪,營造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和交通環境。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前后,融入整體規劃。從城市的空間層次與項目的整體結構出發,分別對項目的生態布局、工藝細節以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情況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規劃。
通過海綿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將城市綠化工程設計與城市市政建設設施進行有機結合,使城市能夠使雨水徑流進行滲透、凈化、并儲存,創建城市水資源循環系統,在減少災害發生的同時起到水資源調蓄利用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海綿城市“水彈性”的作用。
區域性原則就是在規劃設計之初對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了解,掌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與生態環境的敏感特點,然后基于此,確定項目建設目標與方向,科學地對海綿城市設施進行規劃布局。
城市公園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擁有一點面積的綠地,因此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設計要充分發揮雨水徑流進行滲透、凈化、儲存的作用,這也是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基礎,使其有效緩解城市內澇,促進水資源的再生循環。
城市綠化工程設計要選取合適的開發模式,模擬自然水循環系統,實現物質能量之間的再生轉換,在施工過程中,要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低運行費用,真正實現“低開發、高標準”的建設目標。
城市園林是為大眾服務,應充分吸取大眾意見,集思廣益,為園林綠化工程設計開拓思路,同時增強大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城市公園綠化工程設計要求滿足城市對于雨洪管理科學、合理的調節與控制,避免自然災害對城市的侵襲,這是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園林的安全基礎。同時,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設計應滿足生態空間格局合理性、園林設施系統的功能性、規劃設計的技術性等一些列要求,接下來將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三個方面分析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設計策略[2]。
生態空間格局是指城市園林景觀空間格局,其中包括空間布局、景觀類型、數量等。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園林生態空間格局設計,需對城市周邊水系以及場地內、外部綠色廊道進行整合分析,研究城市雨洪管理工作中雨水徑流的動態過程,分別從源頭、過程、末端等三部分進行布局。
(1)方案設計前需對場地進行實地調研勘察,分析場地土地的適宜性以及綠化工程方案的可行性。
(2)綜合周邊生態環境,并結合本項目特征,分析類比各種生態空間格局,進行科學、合理的辯證,擇出最優概念布局。
(3)運用園林景觀元素和分布原理進行結構布局,根據該城市地質特點、水質水貌,降雨規律、自然環境以及城市水澇防治的整體要求構建海綿城市理念下園林綠化設計格局,該布局包含生態與空間兩方面信息。
進行園林綠化工程設計時,必須將項目各個專項系統整合分析,包括交通、綠化、水系、雨水管理體系等進行專項設計,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1)海綿城市下的園林交通設計應該滿足各項使用要求,根據施工、道路、地形等方面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施工設計的關鍵在于道路材料的疏水功能、路面下層的儲水功能。具體設計中,可以使用碎石作為路面墊層,增加城市積水滲透量,減少路面徑流量,在靠近人行道旁設置碎石帶,保證路面積水與碎石帶相連,使得路面積水能夠快速下滲,儲蓄在城市蓄水池中與凈水設施相連,從而實現與水資源的重復利用。
(2)城市園林綠化帶的設計規劃要打破傳統理念,將傳統城市綠化帶凸起的設計轉換為下凹設計,傳統的城市綠化帶的設計規劃基本忽視了綠化帶滲水、蓄水的重要作用,在海綿城市中,綠化帶的規劃設計要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積水匯集儲蓄,同時在綠化帶的下方還要設置碎石層,有利于加大雨水的滲透效果。另外植草溝的構建是海綿城市實現“生態滯留區”的一種全新理念,它將對雨水進行前置處理,具有一定程度而凈水、滯水功能,它具有鋪設場地靈活的特點,在各個位置都可以進行鋪設。
(3)水系設施是城市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公園園區內部防澇、防洪、排水以及改善水質污染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海綿城市理念中,園林水系設施屬于城市雨水徑流末端調節設施。因此規劃設計者應該首先考慮園林水系與地下水之間的關系,確保兩者之間相互補給、相互調節。增強公園蓄水功能,設置水系保護岸,選擇適合在水中生長的植物,促進水系資源發展。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雨洪管理技術主要分為雨水滲透技術、儲水調節技術、水系傳輸技術、截污凈化技術[3]。
(1)雨水滲透技術種類繁多,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設計中可以通過以鋪設滲水磚、透水瀝青等進行路面鋪設,同時還有綠色屋頂技術、下沉式綠地等生態滯留區技術。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該滿足相關規劃設計要求,減少對地面的負荷,確保滲水設施符合滲水性、耐久性、抗壓性等質量要求。
(2)公園園林的儲水調節設備設施是指內部的水系設施,包括池塘、雨水濕地等,它在綠化環境的同時實現土地面積的高效利用節約土地面積,通過對水系設施的調節可以進行調洪防汛,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還可以采取在地下建立蓄水池的方式進行城市儲水調節。
(3)雨水傳輸設施主要采用植草溝、生態溝等方式進行傳輸。當雨水徑流面積較大時,在場地內部設立植草溝,具有傳送和收集徑流、凈化和排放雨水的功能。
(4)城市公園園林地面設立植被緩沖區,地表雨水經過植被緩沖區時經過植物的攔截會降低雨水徑流速度和減少水系污染,植被緩沖區適合建立在園區不透水路面周邊。
由于我國早期粗獷的發展模式導致綠地資源、水資源前景堪憂,引發我國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視,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也就順應而生。文章通過不同角度對城市公園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設計進行分析,重點考慮城市公園園林排水、滲水、蓄水、凈水功能,以此實現海綿城市這一理念,此外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執行,保證施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