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李 奇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七大隊,江西九江 332000)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有所增加,地質災害也逐漸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的損失。我國的山地丘陵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5%左右,且地質地形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地質災害發生率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為了能夠不斷保護人民群眾相對應的生命財產安全,需要不斷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研判,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議,進一步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已刻不容緩。
1.1.1 泥石流與滑坡
泥石流與滑坡是發生最為頻繁的地質災害類型,由于降水較多,雨水對土地進行沖刷,使土地上的泥沙、碎石以及由于地震、人為工程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地質不穩部分,在重力的影響下發生分散性或整體性的向下移動,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1.1.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近年來發生的較為頻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在造成相應的地面塌陷的關鍵的原因是相應的工程活動不斷增加,部分企業在施工中沒有考慮對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尤其是煤礦的開采,造成了地質結構失穩、地下水位下降,極易導致地面發生塌陷,地面塌陷的發生一般比較突然,因此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較大,對各種地上建筑的破壞性強、威脅性大。
1.1.3 山體崩塌
山體崩塌地質災害近年來由于人為工程活動,尤其是采礦活動的影響多發易發,山體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穩固性降低,受重力作用發生滾落和崩塌,對相應的設施造成一定的破壞,同時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隨著山體崩塌,之后的遺留物也會增加救援和重建工作的難度。
我國的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隱蔽性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首先多數地質災害發生的都比較突然,發生的速度較快,持續時間短,留給人們的反應時間少,使其具有突發性強的特征;其次由于部分地質災害在發生前的先兆表現不明顯,不容易被發現,且部分地區山高、坡陡、谷深,現有的技術手段難以發現全部的地質災害隱患,導致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高的特點;另外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口密度較大,且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一旦發生,會帶來一定的威脅,使其遭受巨大的破壞和損失,因此我國的地質災害具有破壞性大的特點。
我國的山地、丘陵面積廣,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地區廣,地質災害易發區較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難度大、效率低,取得的效果不明顯。據不完全統計,自2015 年以來,我國發生的地質災害就有幾萬起,僅2015 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就有25521 起,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為我國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危險。
我國當前正處于城市化發展建設的重要階段,工程建設活動開展范圍和數量多,部分工程建設單位在建設功過程中,因為技術水平較低,地質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對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影響較大,工程建設活動新增了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從而會加大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
地質災害的各項防范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同時存在一些群眾對防災、減災的意識以及相應的能力不足,這目前是地質災害防治當中遇到的關鍵問題。由于相應的群眾的防災意識相對而言較為薄弱,大量人為工程活動加劇破壞了地質條件的穩定性,誘發了大量本可避免的地質災害,受群眾防減災的意識和以及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導致很多本可以成功避讓的地質災害發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失。
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建立以及落實相對不到位。此時,相應的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履行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統籌抓好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同時相應的主管單位應當按照其中的“管行業、管地災”的總體要求,抓實抓細各行業領域內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落實,保證防范到位;對于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同時各責任主體應當加強相應的“誰誘發、誰治理”的管理原則,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監控,加大搬遷和工程治理力度,采取多種手段盡早消除隱患。
現在因氣候等相關問題,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加快,點多面廣,治理費用嚴重不足,只能在地質災害點的數量上少治甚至不治,以及在治理規模上降低要求治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隱患。例如我省的某縣,2020 年7 月的集中暴雨期間,共發生大小滑坡、滑坡(塌)等共150 多處,對人民群眾財產造成很大損失以及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其中很大一部分急需治理;但因資金問題,最后僅批復治兩處,還是降低治理規模的。
做好相應的質災害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們的重視程度,樹立良好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首先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提高人們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關注度,以及人們的重視程度;其次可以通過事故通報、災害情況分析和造成影響的嚴重性促進人們提高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營造全民防災的良好局面;另外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相關人員和群眾進行培訓,增強他們的防災意識、防減災的意識以及相應的能力,讓群眾廣泛掌握防災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單靠行業主管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群眾進行知識的科普,建立良好的群測群防體系,才能有效防災。首先要加強對群眾的科普和教育,如組織觀看地質災害的影片、講座,對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的群眾進行專門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和規避地質災害風險的能力;其次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定期對進行一定的地質災害避險演練。最后,每個隱患點要落實“一體五位”人員,即每個隱患點落實至少1 名監測員、1 名村組干部、1 名鄉鎮分管領導、1 名國土所人員和1 名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落實防災措施到人,責任到人。
加強責任制建立,構建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督促責任落實到位,防災措施落實到位。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統籌抓好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管行業、管地災”的總體要求,抓實抓細各行業領域內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落實,加強對隱患的監管,加強對責任企業的監督和管理,督促企業落實防災責任,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各技術保障單位要加強技術保障,派專人參與到地質災害防治的具體工作中,保證技術保障到位;對于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各責任主體要按照相應的原則,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監控、預警預報,加大搬遷和工程治理力度,采取多種手段盡早消除隱患。
①加強氣象預警。建立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信息平臺,根據降雨情況,適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信息,為基層一線防災人員提供及時準確預警信息;②加快自動化監測點建設。利用雨量計、裂縫計、預警喇叭、GNSS 等現代化的自動化監測設備,著力解決重大隱患點的自動化監測,進一步解決部分隱患點監測精度和密度達不到要求的問題;③配齊技防設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保障技防設備配備到位,充分利用RTK、無人機、激光測距儀、筆記本電腦、滑坡伸縮儀、望遠鏡等一系列應急、監測、處理設備,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精準高效,科技防災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升。
行業主管部門要積極謀劃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多渠道籌措資金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工程治理;各級財政部門要提前做好預算,對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和應急治理項目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幫助盡快啟動工程項目治理,盡早消除隱患,保障受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于不適宜工程治理的隱患,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政策,給予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關心,籌措資金盡早將受脅群眾搬離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完成搬遷工作,避免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有效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新形勢下,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必須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才能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