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勇,常 青,郭永杰,王曉永,李成榮,雷瑜嘉,徐晶明,韓 洋
(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包頭 014032)
全面建成基于信息化和“四系十六制”設備保全模式的設備快速維修體系,通過積極開展預防維修降低設備故障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減少設備使用成本,年度節約各項費用1000 萬元以上。
遵循“以人員素質提升,保障保全效率和質量提高;以設備精度性能提升,保障產品質量和加工效率提高”的原則,通過管理機制創新,激發和調動設備保全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強化專業能力,為設備快速維修體系構建提供基礎保證;通過技術創新,改善故障診斷維修手段,提升故障診斷、維修效率,為快速維修體系建設提供必要保障;通過供應鏈整合、備品備件自主維修以及內外部技術力量整合,加快備品備件供應速度,獲取社會技術支持,降低備件等待和診斷維修時間,為快速維修體系建設提供可靠支撐。
(1)建立健全設備快速維修組織領導體系,形成包括應急搶修、備件供應、技術援助、維修進程監督等完善的組織機構,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組織保障。
(2)建立設備承包機制,改變績效分配政策導向,全面激發和調動員工應急搶修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基礎保證。根據維修技術人員個人技能水平,將設備承包到個人,并將設備故障率、故障停機時間與承包費用掛鉤,設備故障率越低、停機時間越短,個人得到的承包費用越高,反之越少,故障停機超時間和次數嚴重超標時,核減30%~100%設備承包費,嚴重時核減全年設備承包費用,取消下一年度設備承包資格。徹底改變了過去按照維修派工單計算績效薪酬變相鼓勵設備多出故障,出大故障的落后方法。
(3)建立設備管理人員劃片承包機制,落實管理人員責任,進一步強化快速維修監督管理工作。
(4)建立“內培外訓”機制,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員技術水平,為全面實現快速維修提供技術力量。
每年就當前普遍存在的技術短板和弱項擬定詳實的內部培訓計劃,并組織維修技術專家設計課程、編制培訓教材和考核試題及科目,并親自授課,主持考核和考試。同時派出專業技術骨干到國內先進的設備維修、制造企業學習最新控制系統知識、維修制造技術,并在結業后,向全體維修技術人員轉授相關知識。同時,為全面開展內部培訓,公司專門組建了板路維修室、制冷維修室、大師工作室、實訓基地等,購置了專業診斷維修儀器、工具及設備,一方面組織開展關鍵零部件自主維修,解決關鍵備件采購周期長、難度大問題,提高備件供應的及時性。另一方面利用這些專業基礎設施積極開展實操培訓、技術驗證和科研攻關。
(5)建立設備維修知識庫,為故障診斷維修提供借鑒和參考,加快故障診斷維修速度,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經驗支持。設備維修工作嚴重依賴于維修人員的個人技術技能水平和實踐經驗。需編制相關軟件,采集和記錄設備的故障現象、故障成因、故障診斷和排除方法,目前共計收集和整理出36 000 多條。并定期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匯總和分析,對設備狀態、精度性能等做出準確評估,為設備大修理、改造、更新和報廢決策提供基礎數據。知識庫的建立,極大地豐富了維修技術技能人員的實踐經驗,維修效率顯著提升。
(6)建立戰略合作伙伴,整合外部技術資源,加快故障設備診斷維修速度,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外部技術支持。當遇到疑難故障,自身無法解決時,按照協議向對方技術專家進行咨詢或邀請對方到現場解決問題。
(7)建立備品備件安全庫存機制,整合備品備件供應鏈,縮短備件采購周期,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備件保障。①綜合設備配置明細、設備類型、同類型設備數量以及歷史維修數據,為每一類關鍵重點備件設置最低庫存限額;②建立合格供應商駐廠備件庫,并推行應急派送和上線結算制度,確保急需備件準時到達搶修現場;③打通備品備件功能模塊與合格供應商的庫房管理軟件的數據通道,實現數據共享。并要求合格供應商為關鍵重點備品備件進行最低限額儲備,滿足日常應急搶修需求。
(8)與國內大型制造企業簽訂備品備件緊急調用協議,確保稀缺備件及時供應,在必要的時候獲取備件支持。
(9)搭建移動網絡報故平臺,暢通信息交互渠道,并收集設備故障及故障維修信息。通過建立移動網絡報故平臺(即手機APP),將設備操作者、設備維修人員、各級各類設備管理人員全部納入平臺之中。按照管理流程完成故障報警和維修信息(故障原因分析、故障排除方法、備件使用情況、后續防護措施等)采集,并由系統自動計算停機時間,作為維修技術人員績效工資核算依據。在此過程中,各級各類管理人員可通過系統實時監督搶修過程,協調各種資源,加快維修進程。
(10)購置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強化快速維修能力,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基礎保障。為進一步加快設備診斷維修速度,引進設備離線狀態監測儀、油液分析儀、紅外探測儀、激光干涉儀、電路短路、斷路檢測儀等先進的儀器儀表和設備設施,有效提高故障診斷和維修效率,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維修工作對個人能力和經驗的嚴重依賴性。
(11)建設設備在線狀態檢測和遠程在線維修網絡,提高故障預知能力,實現“精準預知維修”。在高值精密數控設備的關鍵部位,如主軸軸承、齒輪箱、液壓油箱、電機、配電線路等關鍵部位安裝振動、脈沖、油液、電流電壓等傳感器,并通過局域網實時傳輸到公司設備信息化管理平臺,及時了解和掌握關鍵部件的運行狀態,提前展開維修,避免重大疑難故障的發生。同時打通設備與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數據通道,開展遠程在線故障診斷和維修。
(12)建立健全快速維修制度,創新管理機制,優化作業流程,確保各項機制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和落實,為實現快速維修提供制度保障。設備快速維修體系共計包括10 種管理機制,主要有設備承包機制、操作者等級管理和積分制考核機制、突發故障應急響應機制、專家會診機制、技術援助機制、維修技術人員內培外訓機制、備件安全庫存機制、維修數據管理機制、油液分析再利用機制、設備運行狀態監測機制。為確保各項機制得到貫徹和落實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流程和考核辦法,確保快速維修體系有效運行。
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提升設備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設備故障停機對生產和科研試制的影響,促進企業質量和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