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耀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0031)
如今,共享經濟正在我國不斷發展,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中顯示,2018 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平臺員工數為598 萬,比上年增長7.5%;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 億人,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共享經濟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快速增長和消費方式轉型的新動能作用日益凸顯[1]。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共享農莊應運而生。
2017 年,海南省政府提出“共享農莊”概念,將共享經濟與鄉村建設結合,充分利用鄉村閑置的各種資源,借用“大數據”“互聯網+農業”等手段,為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建設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2018 年,海南省農業廳對共享農莊下了定義: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服務功能于一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鄉村振興綜合經營發展模式[2]。除海南省外,成都、蘇州、北京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共享農莊實踐。
共享理念,是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涵蓋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其發展要循序漸進,切記急功近利[3]。
在共享農莊中,共享理念有著更加突出的實踐價值。其理念首先體現在農村土地“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的原則當中。由于所有權不能被買斷,農莊使用者,農莊經營者和土地所有者都是共享農莊的主體人群,共享農莊內的各種資源。其次,由于土地的分置共享,農莊內的各種空間,包括農田生產空間,建筑內的生活空間,前后院的生態空間也是分時共享的。再次,空間上的分時共享導致空間內活動的人群的構成并不總是一致,空間內的資源和設施需滿足不同人群和時段的需求,因此,農莊內的資源和設施也是多元共享的。最后,由于土地,空間,設施的共享導致的農莊內不同人群的生活相互滲透影響的范圍大大增加了,實際上,農莊內各種人群的生活也是共享的。總言之,共享農莊中共享理念主要體現在土地共享、空間共享、設施共享、生活共享四個方面。
就現有已建設的共享農莊實際案例,依據建筑經營方式和使用目的不同,可將共享農莊建筑分成五種類型:生產合作性建筑、生產自用性建筑、服務合作性建筑、服務自用性建筑、設施小品。
(1)生產合作性建筑,主要指與村民或村集體合作修建或改造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及相關延伸產業用途的建筑。包括農事體驗管理屋、農具收納屋、物流倉庫等等。主要特點是以服務農事生產為主要建筑目的,同時兼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業景觀旅游等用途。這類建筑支撐起整片農莊的基礎性結構,創造出相當重要的農業經濟價值。
(2)生產自用性建筑,主要指在國有土地上修建的輔助農業生產的建筑,這類建筑占整個建筑用地比例較小,主要因生產合作性建筑配置達不到規劃預期目標或農業生產需求而補充設置。
(3)服務合作性建筑,主要指與村民或村集體合作修建或改造升級的以從事鄉村服務產業為主要目的的建筑,這類建筑包括但不限于鄉村客棧、老民宿、鄉村廚房等。這類建筑具有較好的服務設施水平和生活條件,在整體建筑用地占比中最大。
(4)服務自用性建筑,包括兩個方面:①由村民自行改造升級,利用農莊社區的服務設施條件來提高鄉村服務水平的服務性建筑;②指利用國有土地建設,以高水準鄉村服務為要求而建設的服務性建筑。服務自用性建筑應共享農莊個性化,適宜化的要求而產生,為共享農莊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
(5)設施小品主要指為了提高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平而修建的配套性建筑設施,依附于其他建筑或設施而存在。設施小品是共享農莊提高鄉村生活條件和服務水平重要的實施載體。
不論是生產性建筑、服務性建筑(包括合作性和自用性),還是設施小品、土地共享、空間共享、設施共享、生活共享在這些建筑中有著更為具體的體現,這些體現主要包括綜合性空間共享、公共空間系統擴張、低影響建設、建筑鄉愁關懷四個層次。
在建筑設計中,建筑空間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共享理念則首先體現在建筑空間的共享。共享農莊建筑空間,大體而言,擁有三種類型的空間: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建筑空間的共享主要就是這三種空間的共享。首先是生活空間的共享,在共享農莊建筑內,人群在宏觀上具有共同生活特征,而在微觀上是多元且復雜的,因此,生活空間的共享是一種“多對一”的模式,即多個需求較為簡單的個體空間與一個能夠容納不同個體活動的特征群體空間相銜接的單元體相互組合的模式,在這個模式里,生活空間并不簡單地按照傳統的單一功能需求進行分區,而是兼具不同個體的生活需求設置。其次,空間共享還體現在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共享,農莊建筑與城市公寓等住宅建筑一個重要的區別之處就在于農莊建筑同時具有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三者缺一不可。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與生活空間聯系緊密,還在行為活動和心理狀態上和生活空間融為一體。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相互滲透,在同一空間內,生產行為和生態環境為生活需求的滿足提供基礎,生活行為的構成包含了生產活動和生態環境。“一宅一田一院”的模式便是生產空間與生態空間共享的生動寫照。所謂“一宅一田一院”模式,即是在一個單體農莊內,主要由農宅,農宅范圍內的庭院以及農田構成,農宅是一切生產、生活、生態行為的“大本營”。綜合上述方面,農莊建筑空間的共享是一種綜合性的共享,不僅在體現單屬性空間內部,也體現在各屬性空間的彼此融合上。
在城市生活中,從共享居住的角度來看城市的青年公寓的建筑空間,發現其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界限相比傳統建筑空間更加偏向私密空間一側,而共享農莊建筑的公私邊界也呈現此傾向。在楊春淮先生介紹的海南集豐村共享農莊建設方案中,村莊民宿建筑空間主要是“分時同租式”。在這樣的建筑空間內,客廳等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空間被分散成多個空間以配合單元租住的模式,樓梯及其附屬空間作為整體的公共空間串聯起各單元居住空間。私密空間的界限被限定在更小單元的臥室空間,同時,出現了陽臺,客廳,樓梯這樣不同層級的公共空間。由于共享理念的滲入,整個建筑的公共空間出現了層次化、系統化、擴張化的特點,公共空間的層次基于生活需求的要求不斷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系統性擴張。微觀上,在臥室這種層級的空間上也出現了陽臺性質的半公共空間作為交流共享的場所,宏觀上,建筑延伸的院落乃至村落祠堂等整棟建筑空間都是公共共享空間。這些公共空間具有一種有序的自有內在邏輯的系統結構。這些系統結構或以人的生活需求為基礎而構建,或以鄉村文化演變為脈絡等邏輯而構建。
低影響建設是共享理念在共享農莊建筑設計應用的重要方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低成本、高生態、快施工、有余地。低成本,就是在保證建筑品質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建筑新建或者改造的成本,讓農莊經營者和使用者能夠負擔得起,增加共享者的數量,擴大共享生活的范圍。高生態,就是在新建或者改造建筑中充分尊重鄉村自然和文化,做到因地制宜,不破壞自然,使用對自然親和度更高的建筑材料,如竹、磚、瓦等,減少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的破壞。快施工,要求建筑建設快速施工,充分利用裝配式建造技術,就地取材。有余地,就是共享農莊建筑的設計和建設不要過度“擁擠”,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由于共享本身的特點,共享者的構成和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建筑的設計和建設留有余地是共享理念的必然要求。
不論是土地共享、空間共享、設施共享還是生活共享,本質上是鄉村共享,即共享村民閑置的具有優良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鄉村生活,為身處“城市”渴望鄉村生活的人們提供去處。這個過程,即是“村民”追求“城愁”,希望擁有城市良好的生活條件的過程,也是“市民”追求“鄉愁”,希望體會鄉村自然的生活記憶的過程。從此角度上來說,共享理念在共享農莊建筑設計中的最重要的體現是建筑“鄉愁”關懷,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建筑的鄉村特色和生活關懷。具體而言,就是一方面建筑設計要充分體現鄉村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尊重農業,注重建筑群落和個體設計的有機配合,在微觀的建筑生活空間中追求鄉村生活記憶的細節;另一方面,建筑的功能和配套設施及小品需要充分完善,注重建筑灰空間的綜合利用,創造鄉村生活所需的基礎條件,充分尊重生態化設計和人性化設計。
總而言之,以上論述的共享理念之應用主要體現兩大重要的方面:①共享理念本身具有的資源共享,空間共享的內涵;②注重農莊建筑多具而城市建筑少有的鄉村資源的整合性。共享農莊,作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烙印的新型鄉村建設模式,其共享的建筑設計理念也將繼續被研究和實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