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杰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0000)
川西林盤作為一種典型的聚居方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川西農耕文化的載體,更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作為整個成都平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平原傳統聚落的典型代表,其獨有的經濟、文化和生態價值是公園城市生態宜居體系構建的核心。然而,隨著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及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林盤居民逐漸走向統一安置點,傳統林盤不斷減少或破壞,導致環境質量降低,鄉生態村特色喪失。反觀如今國家所提出的城市建設策略,從城市化到新型城鎮化,從城鄉二元到城鄉一體化,從鄉村振興到公園城市,無不體現著建設思想的進步和生態建設、生態發展的重要地位。同時,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意味著成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林盤的保護性發展也推動鄉村振興。現階段對林盤的研究集中在聚落空間形態、文化價值、演變規律、景觀結構與價值、人居環境優化、保護模式及規劃等方面,多從景觀生態學,城鄉統籌、城鎮化等視角下入手,缺乏從新的視角審視。因此,如何在生態的理念下發展林盤,充分發揮林盤的生態價值,將川西林盤作為鄉村地區落實公園城市理念的重要空間載體,納入到公園城市的系統中,不再局限于城市建成區,使公園城市理論在成都的規劃實踐探索,拓展公園城市的理論外延,有利于公園城市的理論創新。
早在工業文明時期,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想法是為了解決一系列“城市病”。如今我國的城鎮化率不斷飆升,較40 年前增長了約3.4 倍。與此同時,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暴露出其不可持續的弊端,如人口向城鎮集中,破壞了林盤獨有的布局模式;土地向外擴張導致林盤被侵占;過度工業化導致林盤的生態價值的消失等問題。在此情形之下,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為統籌城鄉空間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和扭轉城市建設的失衡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8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的概念,明確要求“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接著在同年四月,書記在參加北京義務植樹活動時進一步強調:“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這一理念的提出,展現了城市建設到一定程度后,將會向生態文明方向發展,并且更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而公園城市的本質注重以人為本,以生態建設為核心,以城市的文化精神建設為依據,以優化環境質量為出發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滿足城市由城鎮化建設向精神、社會、生態協調發展,使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有序進行。
學界對此理念的落地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筆者認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落地不應局限于城區,而應該立足于整個城鄉,在全域的范圍內落實“三區三線”,達成公園城市全域一體化的目標。
公園城市作為一個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各個學者對此的概念和內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盲目的用增加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綠化率、公園面積等方法只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所以要加快公園城市評價體系的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型、環境友好型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再之,公園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其建設涵蓋范圍廣泛,但在現階段,城市的無序發展導致各功能區相互獨立缺乏聯系。因此,突出規劃建設重點,注重人的感受,以人為本的規劃和發展城市;營造怡人的環境氛圍,美化城市景觀;突出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設中切實把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最后,公園城市作為新提出的城市建設理念,缺乏實踐的支撐。在實際建設中,要充分評估當地的資源,使其蘊含的生態價值,人文價值可以實現最大化的發展;重視鄉村在公園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公園城市發展格局;同時,把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和理論創新推向全國,以點帶面,全面深化公園城市的建設。
林盤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作為成都平原獨特的鄉村聚落,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是川西生態景觀的組成要素。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林盤雖然處于鄉村地區,但它所蘊含的生態資源成為構建城市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成都市努力打造公園城市、生態文明城市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林盤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傳統林盤多隨田分布,并以家族結構布局,所以林盤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林盤的數量在持續減少,形態也發生劇烈變化,大量的林盤出現空心化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在主城區的傳統林盤已基本消失,僅有少數的林盤受到休閑旅游的開發、特色農業的介入才特定保護。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林盤數量明顯低于鄉村林盤,原林盤大量的轉化成為建設用地,留下的少量林盤也由于生產生活與城市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居民歸屬感流失,居民也更少的居住于此。
林盤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生態系統,它所富含的森林資源成為構建公園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林盤由于其特殊的林、田、院的結構蘊含了豐富的景觀層次和警員的多樣性。生態多樣性以及物種多樣性,為公園城市理念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何在公園城市理念下,發揮林盤的生態價值,不但解決林盤現存的問題,將生態理念、公園城市的理念深入到保護與發展林盤的措施中去,這是最大的挑戰。
現階段對于林盤研究主要集中在林盤的演變規律、景觀結構與文化價值、保護模式及規劃等方面,公園城市的理念為林盤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徑,其研究成果可以為林盤的保護與改造,以及生態化鄉村振興、新城鎮建設和生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在生態理念下,林盤作為成都平原的重要鄉村聚落,其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鄉村地區切實落實公園城市理念“山水田林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綠色基底。林盤的保護應該綜合考慮林盤的聚集效應和環境承載力,在保護原有風貌的基礎上,以成都市新時期的城鄉發展政策為指導,結合公園城市理念,對林盤保護提出以下主要類型:
林盤的主要生態景觀要素包括宅、林、水、田以及道路,宅和道路以及農田屬于人工景觀要素,林和水屬于自然景觀要素。其中,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的是林地和濕地,因此,對林盤生態恢復的途徑之一就是對林地和濕地的生態修復。可將原樣保留林盤保護點周邊的河流水系,將不同形態的林地劃定為不同生態修復區,選擇適宜在此基底內生長的特色植物。對于生態環境本身較為良好的林盤,可繼續在林盤的農田景觀的部分增加自然植被斑塊,提高景觀異質性。以其農田林地水系肌理為本底,作為城市范圍內眾多綠地斑塊的重要組成,并入城市生態網,為最終形成城郊一體化的生態網絡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林盤蘊含的巴蜀農業文明,在現代農業中具有積極意義。應挖掘吸取林盤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傳承林盤文化,保護與發展林盤。首先,嚴格考察林盤地域環境,評估發展產業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產生的損失,盡可能維持林盤原有的自然環境原生態,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將農耕文化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現代農業資源整合起來,打造農業文化博覽園,催生特色的地域文化;最后使農業文明得以傳承,保留農耕文化這一歷史記憶,體驗展現農耕文明的獨有場景,打造富有競爭力的特色林盤文化品牌。
發展生態旅游型的林盤其基本形態應較為完好,并處于河流水系沿岸,民居保持完好、規模較大。在考慮引入生態旅游時,應該依托于林盤蘊含的農耕文化,展現林盤特色。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生態主導的旅游主題,最大限度發揮林盤的生態價值。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并與旅游相結合,營造富有特色的林盤文化場景,滿足人民對于鄉村田園生活的向往,這是提升林盤人文魅力、落實公園城市文化發展格局的重要手段。
林盤作為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林盤的保護與發展始終是一個大工程,其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也很多。傳統的林盤農耕生活如何與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林盤的生態價值如何在新時期城鎮化發展和生態建設理念下發揮最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公園城市的提出為此提供了一個方向,將林盤做為公園城市在鄉村地區的生態載體,其具備的景觀生態學特質,對于公園城市理論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對于林盤在公園城市下的發展探索也在不斷地研究和完善中,期望未來林盤的發展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