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超, 朱雪梅
(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廣州 510090)
村落文化作為中國農村得以延續的根本[1],是中國鄉村自我認識的核心。當下的鄉村已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價值要素的集合體系。其中,村落文化價值尤為重要,它成就了鄉風、增強了鄉民文化自信。在當今,如何詮釋、建構、振興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關鍵在于“價值重塑”[2]。因此,村落文化價值在新時代的重塑研究也隨之展開。
黃布村位于粵北清遠市石角鎮北面,東至龍塘鎮,西至北江,全村下轄18 個村小組。黃布村在清初康熙年間隸屬清遠縣回屬清平鄉,清末至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隸屬地多次變更。黃布村民風淳樸,文化地景眾多,鄉賢文化、宗族文化、耕讀文化底蘊深厚,村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息。黃布村不僅歷史文化豐富,且近年來大力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建設過程中,對于研究清遠市地域內村落歷史文化價值重塑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黃布村以宗族文化為紐帶,衍生出獨有的節日風俗、人文信仰、行業制度等傳統習俗,并以傳統建筑、自然景觀、飲食習慣為載體造就豐富多彩的社會歷史文化。歷經百年的風雨洗禮,黃布村的村落文化和傳統鄉風在新時代進一步下得以保留傳承,展現當地鄉民對村落社會歷史的文化自信。鄉民對村落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是黃布村的“里子”,也是“村魂”所在。
黃布村自然性與人工性物質文化地景眾多,承載了鄉民深厚的情感記憶。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資源構成黃布村的“面子”,它對于黃布村在生態建設借鑒、人文歷史考察、文化旅游觀光等方面有潛在優勢[3]。
黃布村在注重村落文化歷史傳承同時,也十分關注生態經濟效益。黃布村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打造眾多的村落文化經濟品牌。崗星生態農場、翔鵬農業生態園、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新興文化經濟名片正為村落發展作出貢獻。
(1)村落歷史文化活化程度不足。黃布村歷史文化資源未開展系統性的保護與活化。傳統建筑在物質文化保護方面尚未有序展開工作,如歷史建筑、文物建筑掛牌申報。非物質文化保護申報也未開展,且各類非物質文化技藝亦未形成傳承體系。
(2)鄉民對村落歷史文化特征及價值認知程度不足。鄉民對黃布村固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意識不高,只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原有的風俗習慣,而未能在自然村之間形成文化傳承意識和行為的聯動。
(3)村落文化資源利用建設深度不足。當地城鎮和鄉村規劃工作在近年雖有開展,但設計深度不足,落實建設狀況不佳。各文化產業建設未能形成地區品牌名片,對周邊地域的積極輻射影響也較低。村落歷史文化片資源、人文景點及文化產業尚未構成發展建設線索。
(4)周邊地區村落文化產業資源開發帶來的沖擊。連南、連山瑤族古村落、陽山縣青蓮鎮大洞村、龍頸鎮河洞鳳塱古村等周邊古村古寨開發吸引社會團體、地方政府、文化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村落之間形成無形競爭。
4.1.1 外源性因素
(1)政治因素。一方面,配合省、市、區、鎮各級政府完善鄉村文化管理監督機制,實現村落文化秩序重組。表現為加大組織鄉民參與村落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鄉村內生的、非政治性手段與法理相結合,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新鄉村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制定文化軟約束機制[4]。黃布村可利用現存學校舊址創辦農民學校,對鄉民進行職業教育、村落文化教育。
(2)社會因素。加強與社會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黃布村雖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但保護利用狀況不佳,應聯合省市有關文物保護專家及團隊對其制定合理的修繕方案、申報計劃和規劃利用策略,進而加強對村落自身文化保護,從技術層面上提高村落文化資源保護水平。
4.1.2 內源性因素
(1)文化特質。一方面,黃布村內現有的傳統民居建筑、舊炮臺、古橋遺址等建筑文化資源,可按原狀完整修復并開展申報工作,作為代表性建筑景觀展示。同時,對具有典型風格和時代意義的傳統建筑可進一步修復其建筑藝術裝飾和家具陳設,使其歷史文化呈現可讀性,并結合周邊傳統建筑組群規模區劃保護區域,加強歷史建筑文化資源的整體性。另一方面,對于村落特有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需結合場所空間規劃一同塑造,引入文化體驗等策劃設計理念,提高文化資源的可觸性和觀賞性。
(2)文化生態。①在自然文化資源方面,黃布村可實施“山水+碧道”策略,以丹霞、北江景觀為核心,借助碧道串聯村落沿途景觀節點,形成精品景觀線路。加之注入新的體驗活動,利用自然文化地景塑造村落文化景點名片;②在建筑文化資源方面,黃布村可對重要建筑節點制定功能活化策略,營造村落風貌特色及文化氛圍。對次要建筑節點,如鄉村臨街立面應進行適度整飭,提高村落文化風貌的辨識度。同時,對重要節點和次要節點引入藝術創作、國學講堂、飲食烹飪等項目策略,增強村落文化體驗感。
(3)文化經濟。①黃布村內農業、水產業基礎較好,可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制定線上線下銷售運營模式。同時,文化產品的運營要保證暢通的銷售渠道,完善產業服務并大力開拓市場,擴大黃布村農產品影響力,打造文化產業品牌;②轄區內做好農家樂運營模式和各生態園建設規劃,吸引社會資本,打造文化產業名片。按實際情況,把自然村分區域連片打造成為美麗宜居示范區,并在此基礎上將原有閑置的工業用地進行活化,作為黃布村的發展啟動區,承載文化創意產業功能。
4.2.1 鄉村政府
(1)開展村落歷史文化資源保育工作。根據價值評估的準則對黃布村歷史文化信息進行匯編存檔,對各級各層次的文化要素提出相應的保護和控制做法及要求,記錄好各物質文化遺址和非物質文化信息,防止遺失和破壞。
(2)塑造村落文化品牌,謀劃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在對黃布村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保育工作的同時,應與上級政府、鄉村精英、企業和鄉民共同探討并制定村落文化品牌塑造方案。
(3)完善文化活動設施。黃布村文化活動設施的完善應把握量身定制原則。祭祀場所布置、民居陳設、街巷鋪裝、廣場美化等,村落場所空間應根據所處的文化資源背景進行設計,增添文化氣息。
(4)豐富鄉民文化生活。黃布村可策劃文化活動提高鄉村文化氛圍,通過梳理各自然村的傳統節日活動,并依據文化背景制定策劃流程,打造村落文化活動年,讓鄉民享受村落文化的熏染,讓游客擁有不同的文化體驗。
(5)加強與周邊傳統村落的文化合作聯系。黃布村在積極開展自身文化價值重塑工作的同時,應與周邊傳統村落一同合作。通過各村之間的資源互通、信息互補、人才互動,實現黃布村自身與地區的鄉村文化振興。
4.2.2 鄉村精英
(1)積極把握國家有關鄉村振興的文化政策,并與當地時代背景相結合開展實踐。同時,總結全國各地村落文化價值重塑的經驗,挖掘開發當地民俗文化,制定發展思路。
(2)提高自身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創造力,制定一條屬于黃布村獨有的文化價值重塑路徑與策略。
4.2.3 企業家
(1)通過與政府和鄉村精英保持密切的合作,企業家可根據已有的產業投資經驗對黃布村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客觀評價,進而作出產業分析并制定開發策略。
(2)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更新當地文化產業,扶持文化經濟,提高鄉民就業率,吸引黃布村人才回籠。加之,企業憑借創新性能帶動黃布村當地資源開展新一輪村落文化產業發展,以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為基礎,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新興產業體系,擴大村落文化影響力。
4.2.4 普通鄉民
鄉民既是對村落發展作出貢獻的一方,也是受發展成果惠及的一員,在村落文化價值重塑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民應積極提高自身對村落文化的認識,并投身于村落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同時,鄉民需對村落文化加以推廣,擴大鄉村文化影響力。
黃布村在推進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其歷史文化價值起重要作用。本文從文化特質、文化生態和文化經濟三方面對黃布村歷史文化價值加以分析,并對現有困境進行思考。由此得出,從價值因素、社會主體因素兩個層面制定以文化價值重塑為主導的鄉村振興路徑。制定價值因素與社會主體因素對文化價值重塑的策略,一方面旨在讓黃布村對外協同社會組織團體及兄弟村落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對內增強自我“造血”功能,以讓村落在當下和未來不斷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