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閣
(青島工學院,山東青島 266300)
基于土木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就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有著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新以及實踐能力,為企業、為社會培養全能型的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優秀的接班人。由此可以得知,針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現階段,針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在很多學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為促使學生的實踐水平得以提高,基于實踐教學模式,常采用以下模塊方式來實現,也就是實踐課程的設計、學生實習模塊以及學生畢業設計模塊,實際上,通過該種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側重于形式化,不能與工程實踐取得很好聯系。基于土木工程專業,有著較多課程的設計,比如混凝土結構以及施工組織等,這些課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較好體現主要課程,然而,實施模式過于傳統,缺乏一定的創新,借助于網絡,學生可照搬相似的案例,因此,不利于學生有效發揮,在空間上受到限制,學生積極性沒有得到煥發。對于畢業設計環節來說,給學生設計的題目不夠新穎,現階段工程中體現出來的新技術以及理念存在脫節現象,比如建筑信息管理等,在設計過程中,促使學生利用整個學期來完成,對于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而言,給予的幫助并不是很大。
BIM 全稱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種集成技術,主要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對于建筑工程特征而言,其是主要的數字化載體,,可將模型進行轉化,由二維模式轉為三維信息模型,可對建筑運維的整個過程進行模擬,而且信息具有較高的真實性。BIM 有多方面特點,其具備較強的模擬能力以及較好的關聯性等,有著較多的優勢,比如對建筑管理與施工進度,能發揮一定的協同作用,而且可對進度進行有效控制。對于BIM 而言,可將其應用于多個階段,比如建設施工以及項目規劃等,在土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BIM 的信息化對其有著很大的影響。伴隨BIM 技術的不斷發展,土木行業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著,以進入信息化的時期,對BIM 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針對于該專業,在現階段的人才培養制度中,基于BIM 技術,部分學校并沒有設置實踐體系,在此情況下,難以滿足該行業實際發展要求。通過合理應用該技術,可達到對建造進行模擬的目的,針對于土木專業,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BIM 技術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今,BIM 技術取得較快發展,針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在對實踐教學模式的升級過程中,有效結合BIM 技術,是其發展的必然方向。基于土木工程,將該技術與實踐教學充分融合,以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促使二維建模方式轉變成三維表達形式,在實踐中充分結合理論,對于培養該專業的人才而言,有著較大的作用。對于BIM 技術的實踐教學探索,本文主要從在設計實踐教學中BIM 技術的應用;在改革實踐環節中BIM 技術的應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創建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加入BIM 技能大賽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對于BIM 技術來說,與其有關的軟件很多,涉及的知識不簡單,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在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過程中,利用該技術,在具體開展時,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基于BIM 技術,將課程設計與建模充分結合;將課程設計與模型設計充分融合;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將施工類設計與建造模擬結合,以為學生實戰訓練,營造更多的機會。比如,針對于建筑學,進行相關的課程設計,采用以往平面圖紙的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精確性不高,然而,通過使用BIM 技術,可轉化為三維模型,借助于建立的三維模型,促使學生更加理解房屋的相關信息,比如房屋的構造知識等,可將該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比如該技術的信息化管理等。在對多門課程進行設計時,比如鋼結構課程設計等,借助于BIM 技術的作用,可促使學生的建模能力得以提高。針對于施工組織,將該技術應用于課程設計中,有助于控制施工進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對工程管理進行優化。針對于該技術,加大學生對其的學習力度,以促使學生能更好應用該技術。對于畢業設計時段而言,基于BIM 技術,學生可進行全程設計,在項目中全面融入建筑信息化,注重對設計小組的組建,以到達輔助設計的目的。
針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在開展實踐環節時,常常以參觀的形式進行,或者是安排學生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實際上,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并不是很大。所以,基于該專業的實踐實習,有必要進行改革升級,在此過程中應充分結合BIM 技術,具體而言,可參考以下方面內容:在學生實習實踐的過程中,借助于三維技術,以提高學生實踐質量;在實踐過程中,將該技術視為一種工具,幫助學生有效吸收BIM 的理念,提高學生實戰能力。比如,在學生正式實習之前,基于較為經典的建筑物,老師建立相應的模型庫,該模型庫屬于3D 類型,基于建立的模型庫,引導學生對建筑進行分析,充分掌握建筑的相關信息,之后再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針對生產與畢業實習環節,基于之前的學習,學生可對BIM 有一定掌握,在工程中可充分發揮BIM 的優勢,將該技術切實應用于多環節工作中,比如項目的管理等,在完成實習之后,學生可基于校企共建的實踐基地,與項目取得聯系。
對于一個完整的項目來說,建造所需時間有的為大半年,有的多大數年,然而,學生的實習時間一般為半個月,最多一個月左右,因此,學生根本不可能參與整個建設過程,只能參與其中的某一個階段。所以,通過以往的實踐方式,獲取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若以培養BIM 技術人才為中心,基于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針對于BIM,建立長遠的實訓基地,以培養學生BIM 技術技能,促使學生貼近具體項目,可持續跟進項目的整體建設過程,同時借助于校企共建的實踐基地,確保學生真正參與項目建設。若工程建設中遇到困難,可以BIM 基地為載體,來傳輸信息,在導師的引導下,基于BIM 技術,以學生為中心,對技術難題進行攻關,之后將相關的方案返送至建設方,在不斷實戰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提高,基于BIM 技術,可為項目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基于已建立的BIM 實踐基地,制定校企雙方之間的雙導師體系,院校可定期安排相關的老師到企業中掛職,基于工程項目建設,不斷提高的老師的參與度,通過參與建設過程,促使老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老師的實踐能力,同時,企業也可選派專家到學校兼職,為學生實踐做指導。針對于土木工程專業,促使更多專家參與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校企現有資源,不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企業、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專業人才。
如今,BIM 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政府對該技術高度重視,針對于BIM,國內常具備多種類型的技能大賽,這一點在行業協會中得以充分體現,比如房地產與建設教育協會等,甚至一些影響力較大的企業也舉辦了BIM 大賽,比如歐特克軟件公司,而且大賽的水平及質量是非常高的,在此情況下,為BIM 技術的普及,發揮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基于BIM 大賽的參與,學校可組織學生進行操練,通過不斷的集訓,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對于國家級的大賽,可在校內進行選拔賽,選取優秀的學生參加比賽,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合理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可達到對建造進行模擬的目的,針對于土木專業,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BIM 技術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畢業設計時段而言,基于BIM 技術,學生可進行全程設計,在項目中全面融入建筑信息化,注重對設計小組的組建,以到達輔助設計的目的;在學生實習實踐的過程中,借助于三維技術,以提高學生實踐質量,將BIM 技術視為一種工具,幫助學生有效吸收BIM 的理念,以提高學生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