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陽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遼寧遼陽 111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以建筑工程為代表的國家經濟體量發展正在沖刺著整個社會。在建筑工程領域,以大工程、機械化、快施工為代表的大干猛干精神也一直存在。基于此建筑機械成為了工程進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相關建筑機械設備的性能、效率和穩定性決定了工程進度與質量成本。在此全面做好施工現場的建筑機械維護保養,在利用率使用壽命和功耗節能上采取多維一體的管控成為施工企業綜合項目盈利的基礎。筆者常年供職于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在現場經驗支撐下發覺建筑機械設備在保養上存在諸多問題,以至于出現“小病拖大”導致維修困難等不良現象。在此在保障生產任務的基礎上,筆者全面體現系統性建筑施工機械設備的保養與維修技術。為同行展開建設性意見。
建筑機械設備的維修和管理是否正確及時,影響著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在建筑施工企業中,由于管理思想落后,在機械設備的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目前大多數建筑企業實行的是固定人和固定設備的制度,即每個操作者使用一個機械設備,但是大多數的建筑機械設備有專業人員維護。操作人員只用、不修,維護人員維護設備也是敷衍了事,出現問題時互相推,不僅影響了產量和質量,而且增加了維護成本和運行成本,降低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2)很多項目負責人在項目運行過程中,過于追求工期和效益,忽視對機械設備的養護。存在“重使用和輕管理”。為了趕工期,加快進度,使設備疲勞作業,導致機械設備超載,造成安全隱患,極大地減少設備的使用壽命。結果使機械設備損壞和老化嚴重,在轉場后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維護成本,導致工期延誤,工程部門之間的維護成本是相互支支吾吾,和固定資產的無形損耗。
(3)設備維修“滯后”,浪費嚴重:①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還沒有有效地實施現場設備檢查維護系統,都是在項目結束后統一維護,缺少預防性舉措導致失敗和惡化的設備沒有及時發現,最終導致浪費人力物力;②機械設備維護管理中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一些維修人員為了貪圖方便,隨意更換一些有很大維修價值的核心部件,浪費問題嚴重。更重要的是,維修人員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錯誤方式,造成“被拆”設備的整體性能損耗。只要設備還在運轉,他們就會移交工作,結果只是成功了一半。
建筑工程一般任務緊,在大型協同施工中往往過于最求施工進度。而導致大型設備的延保、拖保和不保。常規小型設備也因為基礎檔案的缺失和工作時間的估算而忽略保養。在國企還存在崗位人員職責不清、消極怠工而導致的維護保養疏于形式或者干脆填寫維保卡片做假資料而不保養設備。私有小型企業通常因為成本考量而對外圍設備缺乏保養,甚至租用設備進行現場施工。在現場往往只有大型設備、特種設備和強檢設備才會有專人專項的保養。其次,在設備保養環節會存在使用時限不明或者惡意延長使用時間,降低維保成本。在不同領域重使用輕保養的不良習慣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露,一旦遇到安全隱患往往悔之晚矣。
設備設施的維保需要特種工具、專用備件、油品以及廠家上門服務檢查。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僻遠的工作地域和粗放惡劣的工作環境往往導致維修基礎設施的缺乏,導致設備設施維護保養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1)為了節約物料成本或者專用物料的采購困難而使用替代產品。比如潤滑油的替代使用就是施工現場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因為工期緊而任意進行的潤滑油替代使用或者混用雖然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對機械設備的穩定性帶來嚴重破壞。后續維保過程中不及時更換潤滑油或者設備運行記錄未備注都會導致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不利。
(2)由于設備設施常年高頻次的異地調用導致的廠家上門服務困難。由于建筑工程為動態的,設備設施要隨工地進行轉場。廠家會在一定時間段對設備進行反饋式回訪,但由于不確定該臺設備下個時間段去哪個工區最終導致這種廠家上門式檢查服務的缺失,最終誘發維護保養困難。
(3)租賃設備的保養維護責任心不嚴。導致本公司維護基礎設施的區別對待或者不允使用,在惡意延保的思路下最終形成不保養的惡果。
大型建筑施工設備往往有液壓系統、動力系統、潤滑系統、自控系統等多領域組成。維護保養需要成體系化的多學科人才協同配合進行。特別是信息化的智能裝備,更需要定期對控制系統和現場儀器儀表做定期校對。而建筑工程現場施工人員往往現場經驗豐富,對于設備的使用較為熟練。在維修過程中由于不懂設計原理加之自身專業技術人員有限,所以維修技術力量較為薄弱。再者,建筑工程施工點多面廣,僅有的技術人員較為分散,不能及時趕赴問題現場,更不可能形成多領域學科性交叉式探討,共創解決問題。所以在設備搶修方面,只能依賴于廠家或者進行單純的零部件更換。
現代經濟體制下的建筑工程項目往往是利潤低、成本預算第一。在企業過于追求工時和效率后,對于常規工程機械就會疏于保養,甚至去租賃市場進行設備的租賃使用或者自我閑置設備出租。在該種利益最大化前提下配套維保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就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必須以企業長遠發展為框架,建立各類人才針對性儲備,并在當前業務框架下實現當前技術人員的輪崗式工作。全面拓展已有技術人員知識面并外派培訓設備設施設計維修技術。待學成歸來可進一步集約化培養一線操作人員,提供隊伍綜合素質。強化機械設備利用率和維保及時性。
設備設施在購買入庫前,相關廠家會進行出廠檢測并提供合格報告。在設備接收后首保通常由廠家免費服務。所以在該環節下一定要對設備設施進行現場工作化檢測,把維保工作做到故障預防階段。在此具體的現場操作管理經驗有:①設備設施的停放儲存地點一定要保持干燥,避免長時間的露天停放或者濕熱惡劣環境下的儲存;②對于刀盤、絲桿、皮帶等易損易松件一定要定期檢查和緊固更換,同時做好常規易損件的備品備料工作,確保現場及壞及修;③制定關鍵設備的大、中、小常規維修計劃和應急搶修計劃,在廠家或設計方技術規程指引下完成檢修工作,確保設備工作前和工作后的及時體檢,長效健康。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智能檢測技術、自控遙感技術和機器人快修為手段的多領域維修新技術齊頭并進,以數學模型結合現場設備設施工況記錄的智能化故障檢驗判定技術也率先得到了運用。據不完全統計,盾構機等大型設備現場工況傳感器及其數據豐富,能運用群決策的方法進行故障判定。在成本低廉的前提下及時發現故障源,將多維度維修新技術融入現場實際生產當中。
保養是維修的基礎,維修是保養的保證,兩者都同樣重要和不可或缺。做好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及時處理問題,隨時改善設備的技術狀況,提前預防事故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前消除事故,以穩定主動性。大量事實證明,機械維修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行,關系到效率和壽命的充分發揮,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安全生產。目前,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仍然堅持傳統的清洗、緊固、調整、潤滑和防腐。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企業應盡可能將狀態監測與維修工作相結合,提高維修工作的技術水平。
設備管理部門要根據維修人員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合理的培訓制度。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從工程機械制造商、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聘請專家來對維護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企業需要對培訓過程中的對象、時間、地點、內容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管,確保既定的培訓計劃正常有效進行。培訓完成后,及時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及時對培訓結果進行評估,以此達到監管的目的,同時要及時聽取參與人員的反饋,使得培訓中的問題得到及時反映,有助于企業對相關培訓過程和內容進行改進,同時保證對員工的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建筑施工企業不能一味追求利潤。需要在機械設備充分利用的同時確保維保環節可靠。全面強化建筑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