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蓮,史向陽,趙海鵬,劉 偉,譚延方,王要令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36)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人才需求發生巨大變化,生產一線急缺應用型人才,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尚不適應社會需求。畢業生人數眾多,但企業緊缺的人才難求。2015年10月,教育部、發改委和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地方高校應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行業技術進步服務。地方本科高校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決策,把辦學思路和辦學定位向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培育應用型技術人才轉變,對接經濟發展需求,增強學生就業能力[1],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協同培養的教育改革逐漸興起。
河南城建學院以新時代高校發展觀,順應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戰略[2],在實踐中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的特色辦學路徑。2017年初河南城建學院以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尼龍城建設為契機,依托河南城建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學術平臺,與平頂山市政府、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三方共建尼龍產業技術學院。
然而,政校企協同育人與傳統教育相比,屬于育人模式的改革,這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尚處于探索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3],以下將對存在的問題做簡要的分析。
(1)頂層設計不夠完善,具體運行、管理制度機制有待健全。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在國內興起較晚,部分地方高校開設的專業與所在地區的行業發展、經濟發展方向存在偏差,無法與當地企業結合,或存在各種各樣的原因,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還處于探索、嘗試、實驗階段,教育模式改革初期總存在各種阻礙和困難,頂層設計尚不完善,具體的運行機制、規章制度有待健全。遇到的問題都比較具體、特殊[4],去其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高校學習經驗,也不能完全借鑒。
(2)企業技術員的教學水平良莠不齊。企業向學校推薦高職稱、高學歷、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技術員們技術高超,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干貨”,對學生成長成才幫助很大。然而,技術員們不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的,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師資培訓和教育類培訓,在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時,授課方式和技巧欠缺,導致學生對企業技術員輸出的信息接收率較低,學習效果有待提高。
(3)校內專任教師與企業外聘教師合作和對接有待加強。同一門課各章節內容,偏理論的部分由校內教師負責,偏實踐、實際應用、工藝操作等部分,由企業技術員承擔,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需要校內專任教師與企業外聘教師無縫對接,理論結合實踐,合理安排授課順序。目前,校企合作共建課程還處于起步階段,各環節存在的問題較多,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革。
(4)學生對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存在顧慮。新的育人模式出現,學生在面臨選擇時,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在沒有很大優惠力度的條件下,學生不會貿然選擇,做出風險性抉擇。
以上簡要介紹了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給出拙見如下。
(1)明確頂層設計藍圖。通過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初期遇到的問題,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根源和本質,不斷改進和調整。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人才培養過程中,頂層設計者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打通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協作和溝通渠道,制定和完善的合作規章制度,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職能、優勢,使政校企協同育人真正為發展地方經濟、助力學校轉型發展、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服務。
(2)政府、學校、企業三方應加大對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的支持力度,政校企深度融合,進行實質性合作[5]。新事物的出現、舊制度改革總會遇到很多阻礙,需要更大的推動力來助力,鼓勵企業技術員、校內專任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加大對企業技術人員的師資培訓,制定合理的獎勵和激勵措施,大力推進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深化高校轉型發展。
(3)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讓學生了解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諸多優勢。加大培養學生的資金支持,為學生提供更多外出實習的機會。鼓勵、支持學生參加學術性會議,如“國際橡塑展”,展示國際性、前沿性的成果、設備等,幾乎免收會議費,學校可專款為學生報銷差旅、住宿費,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
政校企協同育人可培養面向新興技術和未來產業的優秀人才,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工程能力、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尼龍產業所急需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提高地方本科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改革過程中困難、阻力在所難免,正確看待,持續調整、不斷完善,妥善解決,使政校企合作辦學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