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榮
(渤海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課堂教學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研究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早在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第10條規定,加強課程建設,重視發揮課程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通過高質量課程學習強化研究生的科學方法訓練和學術素養培養,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加強案例教學,探索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
通過本科階段的培養,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更強,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強。理工科同一專業的研究生人數較少,而且研究生的學習往往是同研究課題結合在一起,所以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研究生課程教學的需要,需要尋求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產出導向,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的目的和標準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研究生課程教學中,提出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課程的研究生全員參與,課程的學習成果與研究生的研究課題相結合,教學理念突出成果導向,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突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培養研究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訓練能力,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近些年有一些科技工作者針對研究生課堂教學,進行了系列改革。陸光華等[1]在《有機污染化學》教學中,對于有些理論性不強但是很新穎的內容,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梁建芬[2]在研究生專業課教學課堂中采用了“講座式”、“教師講授”、“分組討論”、“翻轉課堂”和 “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專業課的教學效果。王沛等[3]在研究生課程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新的探索,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優化了教學內容,同時確定新的教學策略,更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在課程教學時應用案例教學,有助于扭轉課堂,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國內也有部分學者進行了基于OBE導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黃海嬋等[4]在進行以 OBE 為導向的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幫助研究生掌握主要的核心專業知識,通過課上、課下不同方式的學習,拓展了科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龔俊杰等[5]面向企業需求,提出了一種新型技術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將基于產出的教學模式和基于產出的創新模式相融合起來,很好地解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結合研究生課程特點,探索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各自的研究課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根據課程不同階段的內容,探索課堂講授式、案例式、研討式、與工業實踐相結合式等教學模式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綜合應用。
課堂講授式教學是經典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在課堂上重點講授理論要點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精講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再結合教學實例及學科前沿文獻,分析理論知識在科研課題中的應用和探討,突出培養研究生的理論深入探究精神。
在帶領學生學習課程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精選教學案例,以最新發表的科研論文為主要材料著重體現教學內容的學科前沿,以最新的工藝使用為主要材料著重體現教學內容的工業應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化課程內容在實際科研課題研究、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體現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在課題研究中的應用,突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
研究生的學習往往是同研究課題結合在一起的,通過實際案例的學習,使學生更容易將所學課程知識和研究課題相結合,往往通過案例容易激發對科研課題方向研究的思考,減少了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的沖突。同時,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實驗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掌握一些實驗過程的細節和結果討論的分析,更進一步促進以后科學研究項目的開題和實驗研究。
教學過程中,采用一定量學時的研討式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培養研究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研討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針對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研討課題。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產出導向,研討式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教師主導型、學生主導型和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型。教師主導型,是結合學習內容,課堂教師主導討論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關鍵是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主導型,是在教師精講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及相關案例的前提下,提前布置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查閱文獻,下次課進行文獻分享的方法,突出專業領域熱點性、前沿性問題的分享,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引導討論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關鍵是教師需提前布置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查閱文獻,提前做好準備,并在課上分享文獻。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型,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研討內容,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盡快參與并討論到學習中。
以分析化學專業課程“分離與富集”的緒論內容為例,首先,教師講授完分離過程含義、分離方法等內容后,帶領學生討論“分離的重要性、分離富集技術的發展趨勢”,教師結合查閱的最新文獻,分析分離富集在分析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課題研究方向進行討論分離富集在分析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分離富集技術在課題研究中的應用,突出培養研究生在科研課題研究中的創新精神。第二,布置學生課后查閱自來水、飲用水、去離子水等的制備方法,并指出各自采用了哪些分離方法,分配學生負責不同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下次課學生按準備內容主講,并主持討論內容,師生互動,討論相關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的點評,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合理討論,突出培養研究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理工科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一般是同專業小班型上課,學習方式比較靈活,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查閱資料有保證,同時能夠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思考討論時間,能夠滿足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課上討論環節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和對他人觀點和愿望的理解評價與綜合能力等,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表現自我的需求。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積極探索與工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訓練能力。一方面,以文獻為依托,研討課程內容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帶領學生參觀工業實踐,觀摩工業規模的課程使用設備和應用情況。
以分析化學專業課程“分離與富集”課程為例。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離子交換分離法”,帶領學生到化學化工學院水室進行調研學習,并邀請化學化工學院水室負責人給師生講解實驗室去離子水的制備方法、去離子水制備工藝流程、設備安裝及調試、制備去離子水的過程、設備的維護過程等,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意義。讓學生通過參觀學習,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深入了解了工業上離子交換設備的安裝、應用等,為學生后續的研究工作和將來的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生人數較少,同時研究生的學習往往與研究課題結合在一起,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研討課程內容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分享分析文獻資料,再帶學生一起走進工業實踐,觀摩工業規模應用,能大大提高學生對科研課題的理解,提高課題研究的動力。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促進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能力,更符合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將課程內容和學生各自的研究課題相結合,通過課程學習,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所研究課題的理解,同時,為下一步的課題研究準備了翔實的資料,為實驗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