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旅游業對加速經濟發展、拉動內需消費具有很大作用。江蘇省全面構建“暢游江蘇”體系,建設高水平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培育“旅游+”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鄉村度假、旅游度假區和旅游風情小鎮等旅游新業態。
曹山位于溧陽市上興鎮,鄰近南京市,處于長三角中心地帶。通過寧杭高速、341 省道與長三角稠密的交通網相連接,溧蕪高速公路、鎮宣鐵路橫穿其中,對外交通便利。
溧陽郎溪廣德三地生態同源、文化同根、發展訴求相似,是蘇皖共享、協調、綠色發展的前沿區。三地將按照《蘇皖合作示范區發展規劃》突出合作示范區地處長三角城市群擴容新舊交界的特殊區位,打造城市群跨界協同的樣板區。長三角都市圈游客逐漸成熟,在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新鮮感、體驗感和高品質。在如今旅游產業多元化的時代,如何異軍突起,走差異化路線,形成特有的高品質旅游,是項目發展建設前需要重點考量的。
《溧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及旅游總規中提出在全市形成“一核兩翼、一環雙軸”的空間結構。
“一環”為市域交通環路,連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兩湖(天目湖、長蕩湖)”及外圍各鎮,整合特色資源,構建市域大山水旅游格局。其中西環線串聯起“西部鄉村旅游組團”。
區內資源類型較多,但數量少,高等級資源更少,缺乏核心競爭力資源。區內大部分都是農業園區和鄉村,缺少旅游開發經驗,現有旅游投資和設施建設較少。農林產業不如曹山東片區豐富完善,資源同質性極強,導致項目策劃難道大。項目區雖然有宗教文化,但內容單薄,文化支撐待挖掘打造。民俗以社火儺文化為主,而社渚鎮已建儺文化博物館,高淳也在推廣其儺文化。
周邊眾多旅游區不斷開發,后發景區的發展受一定壓制;當前旅游者信息來源多,品味和對旅游產品的要求日漸上升;西環線上興段仍處于開發初期,基礎設施和休閑度假設施缺口較大。東片區已有項目帶動能力較弱。
曹山及周邊地區旅游多為圍繞南京的短期一日游,以高淳椏溪國際慢城為代表,資源差異不大。目前曹山以休閑農業旅游為主,產品單一,缺乏高標準接待設施。西環線一直以來作為曹山旅游區的培育區,發展基礎薄弱,應強化與曹山東部、椏溪的聯合和差異發展,通過高標準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項目產品的創新和品質獲取競爭優勢。
曹山西環線對外交通不便利,入口處(芳芝林)直線距離S246 約8 公里,距離S341、G25(上興出口)10 公里。區內現狀交通主要為X401(芳山線)、祠堂線與社上線,為主要道路(寬度4-8 米不等),主要滿足工礦企業和農村通行交通需求。
遠離主要交通道口,可進入性暫時較差。南部鄰近距規劃中的溧蕪高速湯橋出入口,尚未開工建設,對項目區啟動期不能產生直接作用。
根據本地區的自然資源特點與地域文化情況,在規劃區域進一步打造“原鄉生態”規劃理念。以生態環境保護、鄉土文化保持為基礎 ,在提倡“綠色示范,生態優先”理念的基礎上,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修復、生態廊道培育以及生態原鄉建設,進一步發展養肺、養生、養心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度假產品體系。
以全域旅游為指導,積極發展曹山西片區鄉村休閑旅游業、芳香植物產業和龍蝦美食產業,將打造成為江蘇省級旅游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長三角示范性田園綜合體。
以文旅結合為理念,打造具有鮮明地域標識的文化旅游品牌,實現花果文化、民俗文化的場景化、體驗化,打造具有魅力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三產融合的“第六產業”,創新農業產業發展形式。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產理念引入傳統農業種植業與農產品加工業,同時增加鄉村第三產業比重,提升第三產業服務水平與質量,重點發展以“文化產業、旅游業、商貿服務業”為核心的鄉村第三產業,延長產業鏈及附加值。
依托曹山地區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觀、優越的生態環境與鮮明的地域文化,面向自駕旅游市場,依托大環線發展以田園觀光、鄉村旅居和文化體驗為主題的特色線型旅游產品,使西環線區域成為與其他片區聯合發展、與天目湖度假區互動密切、與高淳慢城無縫銜接的溧陽民俗原生態體驗走廊和蘇皖旅游合作的重要通道。
結合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本地區自然、文化資源,突出展現田園、花海、親水、禪意、原鄉的風景、風土、風物特色,打造具備個性化和地域性的旅游觀光體驗產品;同時,應在完善產品體系與形象定位的基礎上,強化品牌營銷,通過特色、示范景區的建設推廣打造地區旅游精品品牌,并以鮮明的品牌優勢增加地區旅游吸引力與影響力。
積極挖掘本地自然資源優勢與文化要素,充分展示情(民俗鄉愁)景(山林田園)結合,實現規劃設計的人本化、特色化、市場化及“動態+生態+文化”的理念實踐。
實現旅游項目產品的點線面組合,創意演繹做“亮” 點、做“悠” 線、做“場” 面:一方面以驛站和標志性景觀為中心實現旅游要素與客流集聚;另一方面借助生態慢道、景觀廊道等實現連通與體驗功能的結合;同時,區域內“點”、“線”元素進行有機結合,形成高效率、高層次的旅游布局與旅游整體空間。
將文化旅游開發與本地區特色農林苗木產業相融合,實現城鄉互動、市場細分與產業延伸,打造宜產、宜游、宜居、宜創的田園發展空間,促進多產業融合與附加值提升。
政府應加強統籌協調和引導扶持,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規劃管理等方面發揮作用;旅游發展是實現居民增收、人才發展的重要途徑,應鼓勵本地居民積極參與本地旅游發展,通過“個體農莊”、“農戶+農戶”、“村集體主導”、“政府+公司+農戶”等形式實現社區參與,不僅有助于旅游項目貼合實際,也將實現以旅富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要求。
將溧陽西環線上興區段與北山環線、南部環線無縫銜接,納入溧陽總體游覽線路體系,與高淳慢城強化連接,東合西聯,較快啟動,便利推動招商引資工作。
利用規劃區內道路交通升級建設項目,緊密聯系大環線,豐富次級路網連接。北部連接曹山省級度假區核心區和瓦屋山;東向擴張,通過社上線連接周邊主要城鎮,延伸本規劃區發展縱深;西聯南京,提高主要客源城市的可進入性,并與溧水、高淳旅游無縫銜接,互動發展;南部通達社渚和南山竹海,暢通郎溪廣德。
通過對政策文件的解讀及思考,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對種類多元的文化碎片整合、創新,培育“旅游+”產業生態圈,將理論與實踐得到結合應用。提高溧陽市的整體形象,提升田園鄉村旅游的等級,希望本文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有著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