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常寶
(常州市武進區公路管理處, 江蘇 常州 213100)
農村公路主要包括縣道、鄉道和相當長里程的村級道路,是整個交通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農村地區與外界聯系的重要通道、是農村經濟融入全局經濟的重要紐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性設施,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農村公路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取得很大成績。但由于農村公路面廣量大,存在基礎不牢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影響了農村公路的未來發展[1]。
本文從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的存在問題入手,并針對性提出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措施。
(1)農村公路建設規劃不合理。雖然目前各地方區域都形成了包含縣、鄉、村道的農村公路路網。但各等級道路的建設規劃基本各自為政,缺少橫向間的統籌規劃和整體統一規劃,導致路網結構不合理,各級道路功能不明確,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
(2)農村公路建設標準普遍偏低。農村公路(特別是一些鄉村道)的建設由于受制于建設資金等因素往往降低路基、路面結構、路面寬度等建設標準。道路安保設施、路基排水邊溝等道路附屬設施更是普遍缺失。導致農村公路承載能力差、易損壞,路面窄、會車難,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行駛安全性差等問題。
(3)農村公路施工建設不規范。有些農村公路(特別是一些鄉村道)由于建設規模小,工程造價低,很多有資質的正規施工企業都沒有參與建設,導致施工隊伍素質差,施工質量不能保證。
(4)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投入不足:按《公路法》規定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是縣級人民政府,因此縣鄉級政府自籌資金一直是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經費的主要來源。但由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縣鄉兩級財政普遍較緊張,加上各級政府農路資金管理機制不健全、融資渠道單一。另外我國農村公路規模面廣量大,中央與省級農路建設養護資金補貼標準偏低,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造成投入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公路建設養護需求。
(5)農村公路養護機制不健全:現階段,農村公路中只有縣道由縣級公路管理機構負責管養,養護狀態相對良好。而規模更大的鄉村道由于有些鄉級政府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資金落實不到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主體不明確、沒有成立專門的農路養護管理機構等原因而處于失管失養狀態。
(6)農村公路養護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村公路養護作業中,不少養護人員沒有學習過專業的養護知識,不具備專業技能,人員的綜合素養和養護技術水平偏低。養護作業中也缺少必要的機械化、現代化養護施工設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道路養護質量。
(1)農村公路建設規劃時應遵循縣道、鄉道、村道協調統一,主線、支線功能互補,縱橫結合、布局合理原則。做到近期目標和遠景規劃相結合,起到優化路網結構作用,避免出現斷頭路、卡脖子路及重復建設現象。另外,農村公路建設規劃需重點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區與外界市場之間的聯系通道,如當地礦產資源點、農業資源點、旅游資源點的通達線路,達到公路建設的最佳目標[3]。
(2)建設標準直接關系到農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壽命。建議新建、改建農村公路應滿足等級公路技術標準。縣道建設標準不低于三級,鄉村道四級公路也應采用雙車道標準,交通量小或困難路段可采用單車道,但應按規定設置錯車道。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限制的村道局部路段,經技術安全論證可適當降低技術指標,但要完善相關設施、確保安全。按照保障暢通的要求,同步建設交通安全、排水和生命安全防護設施,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3)加強農村公路施工建設管理。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強化建設市場監管和質量、安全督導,保障質量監督檢測能力和條件。切實落實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制度,加強行業監管,接受社會監督。建設管理單位要落實建設資金和專業技術管理人員,明確質量和安全責任人,切實落實質量安全責任。針對里程短、規模小、分布廣、投資低的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推行打捆招標的模式,促進信譽好、力量強的設計、施工、監理單位進入農村公路建設市場。鼓勵專業化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4)農村公路的公共產品性質決定政府公共財政支出是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的主要來源,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需近一步加大中央、省級政府投入力度[4]。地方各級政府要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構建科學的資金籌措機制,通過公共財政投入和多渠道籌措,為農村公路建設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同時,各級政府應依照物價增長、財力增加與公路里程不斷增長等情況,建設養護資金投入機制,保障所投入的養護資金滿足農村公路需求。另外,制定以獎代補政策并構建相應制度,使升級補助資金和績效考核、地方公路實際養護配套,發揮上級補足資金的激勵作用。對于資金使用應加強監督檢查,避免資金不必要浪費,增強資金使用水平,鼓勵企業和個人向農村公路的養護捐款,并利用道路冠名權利、綠化權利、路邊資源的開發權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為農村公路的養護與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5)以縣城為主體,構建科學的農村公路養護機制,保障多部門協作、社會廣泛參與,落實縣政府責任,發揮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甚至村民的責任。同時,完善縣級農村公路的養護機構,保障機構能夠承擔職責,對農村公路全面監督管理,提高農村公路運行水平。
(6)市場在不斷改革,農村公路的養護也應向市場化穩步推進,為養護進程加速。同時,基于農村公路養護質量,將養護質量和計量支付掛鉤,并將農村公路非專業養護任務分段承包出去,如公路清潔工作、公路綠化工作等,吸引公路周邊群眾參與其中。最后,在農村公路專業性養護工程中,如大中修工程,應由政府招標交付給專業養護團隊,推進農村公路養護作業有序展開,確保農村公路養護質量。
農村公路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在農村公路實際建設和養護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公路建設規劃不合理、建設標準偏低、建設養護施工質量有待提高、養護機制不完善、建設養護資金不充足等。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需對農村公路的建設養護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科學規劃農村公路建設,規范建設養護標準,完善長效養護管理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水平,推動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