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磊 張 偉 張 駿
(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000)
路基是道路的基礎,路基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尤其是對高填方路基而言,自身的斷面面積和沉降體積也較大施工難度大,質量不易把控,本文結合喬樓安置區京城西二路的具體施工情況,講解高填方路基的特點,并對高填方的質量控制要點剖析,包括好場地清淤清表,土料控制,做好路基攤鋪壓實工作,主控項目檢測,沉降觀測等內容,為后續類似工程的承建提供參考。
喬樓安置區輔路京城西二路道路工程為京城西二路,位于隴海西路南側,呈南北走向,南起康園路(規劃道路),道路全長712.988m,該設計路段位于深約20m 的沖積溝內,我公司承建該道路的路基工程。
擬建道路工程場地位于滎陽市東南部,場地整體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較大,道路沿線存在一條深約20m 左右的溝,擬建道路主要位于溝內,僅里程K0+070-K0+150 段道路左幅位于溝頂,里程K0+450-K0+510 段,擬建道路位于溝的頂部,其他路段均位于溝內,地形地貌較復雜。
擬建道路沿線地面高程最高點位于道路起點右幅路面處,地面高程為217.11m,地面高程最低點位于道路終點溝內,地面高程為160.20m,南北最大高差約56.9m。擬建場地以林地為主,局部存在少量建筑垃圾。該地區所處的地貌單元,根據區域資料,屬山前沖洪積平原。
本工程地質條件復雜,高低落差較大,施工影響因素較多,處理不好不僅影響正常施工進度,控制路基的回填質量,是保證本工程施工質量的重點,也是難點。
工程沿線沖溝底存在積水,對于0+300 深坑淤泥區域、0+300-0+380 淤泥區域、0+600-0+713 淤泥區域為達到路基壓實度要求采取如下處理措施:抽水至表面積水清理完成,然后對淤泥表面進行晾曬,晾曬至表層區域干燥后開始對淤泥進行清理,對于清理出來的淤泥采用淤泥專用罐車拉運至淤泥處理廠進行清理。現場淤泥清理至原狀土后換填80cm 厚級配碎石,每層20cm,分4 層攤鋪碾壓密實,然后填筑20cm 厚8%石灰土,并按照8%石灰土的處理方式碾壓密實。施工完成后,按照高填方路段施工方案回填素土至路床下40cm,回填時需滿足路基壓實度要求,達到壓實度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
一般路基施工之前,應做好清表工作。由于深溝深度大于8m,深度超過8m時需采用長臂大勾機進行清表及修筑臺階,臺階形式厚度不大于300mm,臺階寬度不小于1m。有利于新老結合土碾壓過程中的咬合,形成一個整體。施工現場若有土坎、溝槽時,應用推土機、平地機或采取其他措施予以平整,并做好填前壓實,壓實度不小于90%;地面自然橫坡在1:1.25~1:5 時,應開挖臺階再行填筑,臺階寬度不小于2 米;地面橫坡緩于1:5 時,在清表后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
路基換填石灰土是根據工程需要按一定比例(8:92 質量比)將石灰和路床土方拌和,根據路基寬度采取在攤鋪好的素土上按長6m*寬5 密畫出方格。根據白灰方格的面積計算出每個方格網內石灰的方量,使用裝載機裝灰,待石灰按量倒入方格網內后,用灰土路拌機進行拌合。拌合過程中,配專人跟隨和檢查拌和深度,嚴禁在拌和層底留有素土夾層,拌和應略破壞下承層1cm 左右,以利于上下層結合。拌和過程中應即時檢查含水量,當小于最佳含水量時,用灑水車補水,使混合料含水量始終保持在最佳含水量。碾壓應在石灰土接近最佳含水量下進行,攤鋪好的石灰土應爭取當日碾壓完畢。
本路段路基土石方挖方小于填方,填料按設計圖紙及實際情況進行土方調配設計,填料由施工方自場外購買并運至深溝集中堆放,待回填時再由鏟車及勾機運至相應回填地點(運距小于等于1km);清表土、廢棄土方擬臨時堆放于深溝路基回填范圍外,待清表完成后集中運至渣土場。局部位置如有更合適的地點再作調整。
對沿線高液限土,首先考慮作為棄方,如果經試驗CBR 值大于3%,則用于沿線路堤填筑,其中軟土路基、陡坡路基及浸水路基段不予利用。對弱膨脹土,采取混摻等技術措施后用于路堤填筑。
土工格柵鋪設時,強度高的方向應垂直于路堤軸線方向。土工格柵之間的連接應牢固。在受力方向,連接處的強度不得低于材料設計抗拉強度,且其疊合長度不應小于150mm。土工格柵的鋪設不允許有褶皺,應用人工拉緊,必要時可采用插釘、U 形釘等措施固定于填土層表面。鋪設土工格柵的土層表面應平整,表面嚴禁有碎石、塊石等堅硬凸出物;距土工格柵8cm 以內的路堤填料,其最大粒徑不得大于60mm。土工格柵鋪設后應及時填筑填料,以避免其受到陽光的過長時間暴曬。一般情況下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8 小時。
本項目地處平原微丘區,地下水位埋藏較深,為提高地基表層強度,提高壓實的均勻性,尤其做好低填淺挖段壓實的過渡,本項目對原地面或路床上部40cm地面進行一層沖擊碾壓。在高填方段,對于填高4m 以上的路基進行分層沖擊碾壓。路基分層進行沖擊碾壓每層厚度為2.0m,經試驗驗證,沖擊碾壓每層碾壓20 遍后平均沉降量若小于30mm,則不需再進行沖擊增強補壓。
為減少高填方路基的不均勻沉降和工后沉降變形,路基除采用振動壓路機碾壓外,在檢測達到規范規定的壓實度后,每填筑2 米采用沖擊碾壓普夯路堤補強增壓。當路堤填筑高度超過8m 之后,每填筑一層進行一次沉降和穩定性觀測,其控制標準為:路堤中心線地面沉降速率每晝夜不大于10mm,坡腳水平位移速率每晝夜不大于5mm,如超過此限值,應立即停止鋪筑并采取處理措施,待路堤恢復穩定后,方可進行填筑。建議高填方路段路基提前施工,路基施工完成后暫時不鋪筑路基路面,擱置6-12 個月的時間,使其完成一定的自然沉降,然后再施工路基路面工程。建議路堤填筑至設計高度后,繼續進行沉降觀測,當路堤中心的月沉降速率連續兩個月的觀測值小于8mm 時,即可鋪筑路面底基層和基層;之后繼續進行沉降觀測,當路堤中心的月沉降速率連續兩個月的觀測值小于5mm 時,即可鋪筑瀝青面層。
高填方路基在公路建設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本文結合工程實踐,并深入探討了高填方的施工工藝,針對并針對高填方重點工序進行了總結歸納,為高填方路基的質量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為公路的建設打好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