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捷
(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包頭 014010)
呼和浩特是一座有著2400 多年建城歷史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邊疆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云中城,為呼和浩特地區建城的開端。舊城區作為呼和浩特城市發展之源,現有的呼和浩特城市格局便是在舊城區的基礎上演化、形成的。
從16 世紀20 年代開始,蒙古土默特領主阿勒坦汗率其部落駐牧于大青山腳下的豐州灘。由于這里地處中原封建王朝統治的邊疆地區,許多生活在此的漢民因不堪當時封建統治者的壓榨,從中原地區逃離到蒙古地區,并逐漸在此定居。漢族人口的大量涌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技術,使得該地區的農業、手工業、房屋建造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漢族農民也向蒙古族牧民學習了牲畜養殖,從事畜牧業的生產。蒙漢人民之間的這種交流,大大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便形成了蒙漢人民聚居的盛況,附近陸續的出現了許多村莊、村鎮,當時的人們稱其為“板升”1。除了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俺答汗多次向明廷提出“通貢互市”的請求,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土默特地區乃至整個蒙古部落經濟不足的問題,進而實現蒙漢經濟的互通2。經過其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在隆慶四年(1570 年),明蒙和議初步達成,次年,明廷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決定開放數十處的邊境城市作為貿易口岸,并定期開市貿易。至此明蒙貿易格局初步形成,歸化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的。
在清朝確立起對漠西蒙古的統治之前,塞外地區紛爭不斷,歸化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面臨著嚴峻的戰爭威脅。清廷為了加強對漠北蒙古的管理,尤其是面臨著與噶爾丹部的戰爭需求,從康熙三十年(1691 年)起,對歸化城進行全面的維護、修繕,并對其城墻進行三面的擴建用以備戰。1734 年,清軍大敗準噶爾,雙方自此停戰,進入到了相對和平、穩定的階段。歸化城由于地處西北要道,始終面臨著戰爭的威脅。基于此形勢下的清廷處并沒有放松對準噶爾的戒備,而是借助這段難得的停戰時期增強歸化城的軍事防御力量。總理事務大臣等奏言“歸化城路當通瞥,地廣土肥,駐兵可保護扎薩克蒙古等,調用亦便。請再斟酌增兵四千為一萬人,令其留戍,設將軍一員總理,副都統二員協理”3。根據與準噶爾之間多年的戰爭經驗,針對有可能再次發生戰爭做出快速反應和反擊,以及為軍隊提供供給,新建一座軍事駐防城被提上清廷的議程。
1913 年,歸化城和綏遠城合并為歸綏縣,打破了歸化、綏遠兩城并存并獨立發展的格局。同時為了方便并加強新舊兩城之間的聯系,將原來經過姑子板村的路基向南移動并且化曲為直,在歸化城的北門與綏遠城的西門之間修建了一條大馬路,作為新城與舊城之間的聯系,由于綏遠城在歸化城東北方向,導致這條大馬路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隨著兩城區依照各自之前的路網逐漸向外延伸擴張,使得現今的新華大街與連接兩城之間的中山路相交的區域形成了大面積的三角地塊,這直接影響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態的初步形成及后期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
1921 年,呼和浩特火車站建成,京綏鐵路正式通車,這是呼和浩特城市建設史上一項重大的歷史事件,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呼和浩特為了發展商業貿易,為了與外界建立更好的聯系,需要完善交通系統,將張綏鐵路向歸綏方向延伸,這一段鐵路的建成加強了呼和浩特與京津的地區的貿易往來。現今火車站的位置是當時綏遠城西北方向的梁家沙梁。京綏鐵路的通車帶動了車站周圍居住、商業、工業及交通的建設,住宅、商業網點及工廠陸續出現在火車站周圍,同時為了方便火車站與新城、舊城之間的聯系,開通了現今通道街、中山路及錫林郭勒北路,火車站的建成使呼和浩特城市形成了火車站、舊城、新城三個中心區域共同發展的城市局面。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較以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城市建設都作為封建社會的集大成者達到了頂峰。早期的歸化城便是由于土默特地區大量漢族人口的涌入而逐漸由一個貿易市場發展而形成,當然這其中也包涵了俺答汗為了保證其在蒙古社會統治地位的穩固而采取的一種政治手段。不同于自由發展的歸化城,晚了近200 年才建成的綏遠城是典型的受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城市模式,從建城之初,無論是建城選址、城池規模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均是為了滿足軍事駐防這一功能所建造。時至今日,從地圖上依然能夠看出當時綏遠城的影子,其方正的棋盤式城市格局以及規整的路網一直延續到現在。
近代之前的呼和浩特是由歸化、綏遠二城所組成的典型的雙城結構,二者由于建造年代相隔較久、功能性質的不同一直以來是處于一種各自發展的狀態,互相之間并無太多的交集。這種情況直到1913 年才發生變化,是年明國政府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并將歸化與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此時的呼和浩特作為綏遠特別區最高長官都統的駐地,其近代化腳步開始加快,各種新鮮事物的出現與使用使得這座城市迸發出新的活力,尤其是1921 年京綏鐵路的通車,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型的交通運輸方式,更是促進了呼和浩特由單純的政治性城市向集政治與商業為一體的地區中心城市轉變。
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依靠現代化的城市總體規劃。呼和浩特市進入現代化建設以來其城市總體規劃完整的經歷了三版(1976 版、1996 版、2011 版),每一版的總規因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的不同而關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1976 版主要關注中心城區的規劃布局;1996 版主要關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用地開發的重要性;2011 版主要關注城市環境質量,旨在打造宜居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
本文從城市歷史發展的角度對呼和浩特舊城區進行了梳理,其歷經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的發展,城市發展的特點表現為:(1)從單一的政治性城市向以商業貿易為主的綜合性城市轉型;(2)雙城并存的城市近代工業化組團式發展;(3)后工業化時代科學統籌發展。
注:
[1]《明史?韃靼傳》載:“時富(丘富)等在敵,招集亡命,居豐州,筑城自衛,構宮殿,墾水田,號曰板升。板升,華言屋也。”
[2](明)王崇古.確議封貢事宜疏[A].(明)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卷317[Z].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清高宗實錄》:卷九,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