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在本文所探討的鋼箱梁結構中,其所在橋梁的主跨長190m,邊跨長150m。以主塔為基本點沿著縱向方向設置縱坡,由于兩側縱坡具有對稱性,因此整體結構呈“人”字型,且在與引橋的連接部位增設兩個連接墩,以起到穩固的目的。以中心線為基準,鋼箱梁高3m,寬36.3m,并在其頂部區域設置2%的雙向橫坡結構。基于提升施工安全性的目的,本文圍繞頂推施工展開受力分析,明確在施工過程中整體以及鋼箱梁局部等結構的受力情況。
頂推工作平臺是一種采用特定型材構成的具有良好剛性的支架結構,工程人員可在此平臺上拼裝主梁構件。在本文所探討的項目中,該平臺設置了主立柱與橫撐。在橫梁上部位置沿縱向方向設置貝雷片,基于136a 工鋼材料搭建出間距為0.75m 的空間型結構。此外沿著橫向方向設置防滑鋼板,厚度達10mm,由此形成橋面結構。在河中設置頂推平臺,此環節需設置一定數量的鉆孔樁基礎,各個樁基直徑為1200mm,彼此之間的橫、縱向間距均為2m。
頂推用臨時支墩是一種具有良好剛性的支架結構,有助于主梁頂推施工的順利進行。在臨時支墩施工時應設置8 個臨時樁,并將其編號為L1~L8。由于此橋梁工程跨越了龍津河,考慮到現場環境因素可將臨時墩分別設于河中與河岸兩大區域,前者對應支墩號為L1、L2;后者為L4~L8。
由于臨時支墩的縱橋間距達39m,因此有必要在主梁的前側區域設導梁結構。但考慮到工程對導梁結構自重的要求,因此將其設置為變截面工字形導梁,具體表現為自根部向外部持續縮小的特征,此方式可以降低導梁的重量。導梁表現為典型的H 型鋼梁結構,長12m,寬16.8m,整體結構的總重為25t。
宜選用步履式頂推設備進行施工,考慮到臨時支墩的數量此處共配備16 臺設備。施工前將頂推設備就位于臨時支墩的中心區域,由此完成主梁的豎向起頂以及縱向推移作業,由于設備具有限位及自動糾偏功能,因此可以提升頂推作業的精確性。頂推系統基于液壓的方式運行,能夠提供較大的頂推動力,創造高效的工程效率。
2.4.1 頂推設備構造
頂推設備的上部位置設有滑箱結構,其對應尺寸規格為2.83m×3.55m,加之橡膠墊層的緩沖作用可改善承壓不均的現象,并確保主梁底部的油漆不出現刮花等現象。在上部結構的底部區域設一層不銹鋼板,厚度以3mm 為宜,通過與下部結構的連接形成滑移面。下部結構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并設為蘑菇頭形狀,此形狀會產生一定的間隙,起到儲藏硅油的作用,進而削弱滑移面的摩擦阻力。利用此方式可將滑移面的摩擦系數降低至0.025~0.05 范圍內。
2.4.2 頂推設備工作原理
在豎向千斤頂的作用下可將主梁結構向上頂起,而后在水平千斤頂的作用下將其推移,最后精準下落至墊梁上,千斤頂回油標志一個頂推行程結束。頂推過程具有明顯的自平衡特性,整個步驟為:
(1)安裝頂推裝置,做好各結構的拼接工作。
(2)基于頂升千斤頂的作用將主梁頂起,確保主梁與墊梁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
(3)在控制系統的同步作用下完成頂推千斤頂伸缸作業,由此推動主梁的前移,到達預先設置好的活塞行程位置處。
(4)主梁下落至墊梁處便進行力系的轉換。以預先設定的位移量為基準,當主梁到達該位置后頂升千斤頂的活塞將進行縮缸回程。
(5)水平千斤頂進行收缸,由此退回到原始狀態,此時代表一個行程頂推作業完成。基于上述方式循環作業,完成主梁頂推。
為了獲悉頂推作業時的受力情況,引入Midas/Civi11 軟件,基于有限元的方法建立高精度的三維桿系模型[1]。對所有頂推階段的邊界條件進行約束:整個橋梁體系中只允許設置1 個縱向約束點;任何一個頂推支墩處均需設置豎向與橫向約束;以施工作業現狀為參考對豎向與橫向約束條件進行適度優化。
雖然頂推作業可以帶來更理想的施工質量,但其對應的施工工序更復雜,在受力分析時涉及到多次求解問題,同時伴隨大量主梁、導梁的應力與內力等數據,加之臨時墩的反力作用,明顯加大了數據分析難度。基于此,在后續處理過程中應挑選出梁體的主要受力因素,由此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本工程中鋼箱梁需要進行的頂推總長度為240m,由于鋼箱梁的數量較多、各臨時墩的位置分布較復雜,因此可以對頂推增量進行分析,由此明確鋼箱梁在頂推作業時的受力情況,以此為參考指導后續鋼箱梁頂推作業。基于對節段拼裝、上墩與脫墩等主要環節的分析,將整個頂推作業細化為14 個施工階段。
利用上述提到的有限元軟件可以快速建立出頂推過程中的模型結構。但考慮到本工程中頂推跨徑不成比例的狀況,因此快速建模的方法可行性較低。為此,將此處的橋梁工程頂推施工拆分為14 個階段,并進行針對性分析。
3.3.1 撓度
在進行頂推時,受到梁段自重的影響通常會出現較明顯的變形現象,當撓度超出許可范圍后對各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加大施工安全隱患。經過計算后可知,鋼導梁前端的位移量最大,其對應的下撓度達到93.4mm,常見于工況2 中,相比于工程設定的113mm 而言明顯偏小。對于工況2 而言,此時鋼箱梁的整體前頂推距離為17mm。
3.3.2 墩頂反力
在頂推時臨時墩的受力情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墩頂反力而言,一方面它是臨時墩的重要荷載形式,另一方面又可作為千斤頂頂推控制力的主要參考依據,在此基礎上可以確定更為安全的控制系數,確保鋼箱梁局部的穩定性。在不同的工況下,L3 墩頂反力的極限值為541.6t,且發生于第五工況處,此時鋼主梁前向頂推距離為36m。
3.3.3 臨時墩支反力
以鋼箱梁的豎向曲線為參考,若臨時墩的主滑道高程與之重合,在此條件下頂推平臺單個支點對應的反力極限值達到了2617kN,在所有臨時墩中1 號墩較為特殊,其承受的支反力極限值為3226kN,而剩余13 個墩的最大支反力普遍偏大,均為7076kN。由此可知,如果以鋼箱梁的豎曲線為標準進行頂推作業,此時臨時墩支反力表現出如下幾大特征:①通過對各個頂推階段的計算可知,所有鋼箱梁支點位置并沒有出現任何的負反力現象,這意味著當臨時墩主滑道高程與豎向曲線有著高度一致性時,頂推作業時并不會出現支點脫空的問題;②對于除1 號墩以外的所有臨時墩而言,其產生的支反力值普遍偏大,同時受力分布較均勻;③頂推平臺的力大多傳遞給鋼箱梁節段,頂推平臺設置了一定數量的支點,由于彼此之間的間距偏小,因此最大的支反力為2617kN,且發生在工況1 的條件下;此外梁橫隔板處出現了等效應力極值,達到了121MPa,見于主滑道處。
由于此項目跨越了既有鐵路運行線路,基于提升頂推施工效率的目的引入了步履式頂推設備,同時對頂推工藝方法進行優化,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出結構模型,由此展開受力分析,最終為頂推施工的順利進行創設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