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7)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國家和人民對建筑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企業必須對建筑物全壽命周期內質量安全負責到底,此項要求本著對國計民生高度負責的態度而提出,能夠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使人民群眾用血汗錢換來的房屋等不動產價值得到保障。
全壽命周期理論是指,在工程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壽命歷程的所有環節,將所有相關因素在產品設計不同階段得到綜合規劃和優化的一種設計理論。應用在建筑工程上,基于風險管理評估時,建筑企業需要考慮到建筑工程整體布局、具體建設規劃方案、施工現場周圍環境情況、地方政府城市建設總體設計藍圖、投入使用后質量保證體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影響等方方面面因素,進而評估出潛在的風險,提前做好全面應對措施。全壽命周期理論不僅強調生產者需要對產品使用全壽命周期內負責,還要求產品制造過程“一次成功”,結合當地資源環境達到最優配比,盡量避免進行不必要的返工。在設計過程中,除了產品功能、造型復雜程度等產品基本特性以外,還需重點考慮產品設計的可制造性,避免好高騖遠,超出生產者自身抗風險能力水平的事情出現。
建筑工程項目理論上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國家政策的波動。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熱度驟減,十幾年間翻番增長的房價讓大眾消費者苦不堪言,國家相關部門經過系統研究,制定出維持房價穩定的重要政策,使建筑行業發展速度普遍放緩。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由于項目周期較長、涉及內容復雜,地方發展形勢如果出現改變,伴隨而來的是地方政策顛覆式改變,由此造成建筑項目投資延誤、遲滯,資金回流不及時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給建筑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經濟風險主要在于項目實施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出現波動。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發展趨近飽和,建筑樓盤開發項目大量減少,很多企業將工作重點放在部分三線以下城市以及城鄉結合部,近年來很多貧困縣為了吸引外部投資,全縣舉債招標興建大型建筑,由此給建筑企業帶來的經濟風險直線上升,當地方政府無法籌集資金時,嚴重的資金風險會直接落到企業頭上,爛尾樓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管理風險主要包括地區文化、方言差異影響項目進展等風險。建筑工程團隊常年在全國各地參與項目建設,在很多少數民族生活地區,由于對民族風俗、語言體系、宗教信仰等缺乏了解,經常因為誤會而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由此造成項目工期延誤甚至中斷,進而造成索賠風險[1]。
建筑工程需要結合施工地域周邊自然環境、文化理念等客觀因素進行規劃設計,并組織專業人員負責落實。由于長時間遠離家鄉,團隊成員工作穩定性較差,一旦出現心理波動,工作人員很容易產生離職想法,進而使團隊遭受思想風險,嚴重影響工程進度。建筑工程涵蓋項目眾多,能夠全面掌握的技術人員較少且工程建設經常采用轉包形式,分包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給工程帶來技術風險。
目前,我國關于建筑工程的政策相對穩定,目的在于維持房價穩定,因此建筑企業需要調整經營思路,摒棄舉債大量興建樓盤,實現一夜暴富等思想。根據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切實研究剛需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合理控制樓盤等建筑開發成本。具體方式如下:第一,與地方政府保持良好溝通,分析國家政策和地方具體實施條例中的政策風險發生概率,做好預案。第二,對建筑產品進行宣傳時,務必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建筑樓盤周圍商圈、學校、醫院、交通設施等建設情況必須如實向消費者闡明,保證一定年限內能夠投入使用,樓盤全壽命周期內由專業物業公司負責維護管理等,與消費者簽署正規合同,對雙方都具有法律保障。第三,當發生政策變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項目停工或中斷時,應該與相關部門積極協商,就合同中具體條款進行交涉,爭取將合同延期或得到賠償,盡量將政策風險降到最低。
建筑企業若想規避經濟風險,必須對合作方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工程分期資金投入情況必須按時到位,不可單方面投入,同相關企業法人、地方政府領導談判時,應該注意收集相關錄音、視頻、具備法律效益的合同等證明材料,必要時對簿公堂。企業需要調整經營理念,賬戶上必須留存足額的備用資金,提高風險抵抗能力。在項目管理時需要結合地方歷史經濟發展情況和人文因素,對當地環境做出系統考察之后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由于建筑工程具有長期性,因此企業需要在當地招收有能力的人員參與項目建設,幫助地方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使工程項目取得當地人的認同,在長期合作過程中消除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隔閡。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情緒波動,不僅要給予關心,還應該定期發放經濟補助,視項目進展程度給予員工獎勵,增加企業凝聚力,盡量消除管理風險。
針對技術風險,建筑企業不僅需要了解工程項目所在地氣候、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還應該了解當地物價、勞動力成本等客觀條件。在方案制定時,需要與合作方積極溝通,務必掌握準確信息,如果合作方拒不透露正確信息,企業必須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為了確保建設工程項目施工技術能夠滿足當地建筑水平,技術人員需要經過周期性試驗,深入研究當地技術手段和技術標準,在建設過程中隨時調整施工細節,使合作方滿意。不僅如此,為了降低新技術的不確定性,應該反復論證新技術與舊有技術的區別,施工過程中遵守經濟規律,保障可行性和科學性。企業管理者還應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管理,發現微小漏洞必須立刻檢查,將技術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時刻跟蹤監控項目進展情況,降低施工技術不到位帶來的風險。如果工程采取分段轉包的模式,務必對分包施工團隊資質進行審查,技術不過關堅決不允許進入施工現場,針對不同分包團隊的技術優勢進行合理分配,最終保障工程質量[2]。
綜上所述,建筑企業必須轉變思維模式,通盤考慮建筑工程和建筑物全壽命周期內可能面臨的一切風險,根據國家政策進行積極調整,引進專業人才,學習先進技術,正確評估企業自身經濟和管理水平,從而全面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實現高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