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郭 雨,郭 騰,丁志杰,陳君華,汪徐春,俞 浩
(安徽科技學院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激勵競爭的背景下,各國紛紛把科技創新和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應對危機、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產業升級戰略的實施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產業升級對自主創新的經濟效應開始顯現,產業升級與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也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1]。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產業升級戰略已經成為中國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這一過程必然要求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與競爭力,而自主創新能力就是實現中國這一戰略轉型的關鍵所在[2]。
產業升級不開科技水平的進步和各層次人才素質的提升。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應以發展優質的“應用型”高等教育為前提條件[3]。
“應用型”高等教育以培養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特色的技能型人才為任務,其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緊缺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儲備做出了積極的貢獻[4-5]。為適應產業升級大環境下“應用型”高校對人才的需求,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我校作為建設面向地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大學,材料類專業是學校近年來主動適應國家產業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大力發展的新興工科專業,而材料專業基礎課課程教學內容及其體系設計是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大學人才培養的基礎。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打實學生專業基礎和專業素養的培養。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具有學習專業后續課程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晶體學基礎》課程“教學合一”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材料專業基礎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晶體學基礎》是一門理論很強的學科,其內容在材料領域均有重要的應用,是當前材料研究基礎的基礎。無論是從新能源還是新材料出發,其涉及到的基礎性科學核心,都離不開我們這門課所講授的內容。這門課的內容,是材料人的重要基本功。因此,在這門課的課程教學中,首先要做到不僅要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的內容,使課堂內容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更要將本門課程與當前研究熱點話題相結合,讓同學們了解這門課程在今后的應用領域,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熱情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晶體學基礎》共36學時,晶體學基礎理論的教材,共分11章。第1章介紹晶體及其相關概念;第2章介紹晶體的投影和吳氏網;第3-7章系統論述晶體的宏觀對稱、晶體學符號、理想外形、規則連生以及晶體內部的微觀對稱和空間群;第8章討論晶體結構的表達及相變的基本原理;第9-10章介紹晶體化學和晶體物理學的基礎知識;第11章介紹晶體的形成和缺陷。針對以上的內容模塊,結合當前研究熱點話題,拓寬教材厚度,讓書本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豐富、立體。
《晶體學基礎》課程,實施“教學合一”教學模式,以課本內容模塊為基礎,結合當前科研熱點話題,適時開展相關科研課題講解,以達到基礎課程與前沿熱點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能力形成。
如果說教學方法主要是解決怎么激發學生學習激情和興趣的問題,那么考核評價方法則主要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問題。傳統的筆試,由于試題的題型的限制,只能教出更多的“背多分”,即記憶力好的臨時突擊也能考出高分,思維靈活的學生往往在這種規范的試題中失分較多。這種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應當增加過程性考核,增加考核方式,如以幾人為一小組,以PPT形式講解本門課程相關知識在當前科研熱點研究中的應用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晶體學基礎教學改革目的是打造適應國家產業升級大背景下“應用型”特色人才的特色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使得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考核方式更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