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崔慶斌
據2019年電商物流信息數據統計,該年國內物流業的包裝箱(主要為紙皮箱)、包裝袋(含包裝內層與外層的塑料袋)、紙質(快遞運單)、膠帶等消耗量達六百多億。如果加上涉及的涂料、印刷及包裝附屬物的消耗量,耗費結果更是難以估計,且據物流業反饋,這些材料消耗量遠高于該年物流業統計的快遞包裝總量。除此以外,當快遞到達消費者手中后,這種外部包裝立刻成為了生活垃圾,重復利用的可能性極低。包裝材料不斷被堆疊在社區、垃圾站的生活垃圾中,散而多的包裝廢棄物分類難度大,對自然環境和市容市貌的影響也極大。據有關數據統計,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中包裝產生的包裝廢棄物占比高達85%,塑料及紙張垃圾均占到10%以上,且有每年逐漸上升的趨勢。基于當前包裝資源的浪費現象和發展趨勢,綠色包裝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包裝行業有著幾十載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了許多突破,甚至國際創新。但這種成果畢竟是少數的,整體上仍與發達國家的包裝行業發展水平差距明顯,其主要表現在包裝設計概念與包裝材料研發能力。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國際背景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綠色和平組織等國際組織制定了國際環保協議和章程,列明各種標準和排放限額,并得到各國環保協會的積極響應,其中ISO 14000為沿用至今的國際通用標準。為符合國際綠色環保標準,國內在食品業、電子機械業、家電業、建筑業等行業均運用了綠色標準,而包裝業相較其他行業起步慢,成長時間短,仍需一段時間與過程來達到領先水平。
在人均包裝材料耗費量上,我國人均僅為30千克,而國外的人均量一般在100千克以上,其中日本高達200千克。但是,作為人口大國,擁有龐大的消費人口基數,我國在包裝材料耗費和包裝生產廢棄物的總量上仍然十分巨大。其中可回收的包裝物少,大部分都沒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而形成環境垃圾,對自然生態造成不可忽視的破壞。我國在綠色包裝的應用上還存在著諸多需要改善之處,中國包裝產業綠色發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當下,物流業發展迅猛,與之相關的包裝需求不斷增加,綠色生態的包裝成為物流業實現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物流業長遠發展必須踐行的戰略要領。在產品從生產—抵達市場—送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中,產品的包裝始終存在且不可或缺。它是產品的外在保護,確保產品在運輸與配送過程中完好無缺;它是產品的使用說明,包裝上注明著產品的安全信息、使用要求和使用人群等;它也是商家的營銷手段,巧奪眼球的包裝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包裝兼具著產品自身所不具備的功能與作用,它的優勢對產品影響巨大,是產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符合和滿足包裝的基本要求及作用下,精簡包裝、大力發掘綠色包裝的優勢,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是時代發展趨勢與要求,對各行業有著廣而深的影響。
包裝產業立足于市場的核心需要與對人文、生態的考慮,提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包裝生產與使用方針,落實現代綠色包裝的4R1D(4R——Reduce減少用量、Reuse 重復利用、Recycle 可回收、Re——Grow 可再生,1D——Degradable 可降解)原則,并將Recycle(可回收)作為核心的考慮要點,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廢棄物的處置,以應對當下包裝過剩和資源配置不均的社會矛盾。
隨著國內包裝產業的日漸龐大,我國作為世界制造強國,包裝制造業也開始與國際接軌,并從包裝大國不斷向包裝強國邁進。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符合國際發展的要求,符合生態發展的需求,符合企業獲利的原則。國內包裝產業向綠色包裝模式的轉型與綠色包裝消費觀的建立已成為國內包裝業發展的根本方向。
從包裝產業在國際大環境的發展來看,歐美國家的產品包裝從2017較前5年的包裝層次更簡約,總重量更輕,在飲品上的包裝重量更是降低了80%。2015年發布的《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NY/T 658—2015),對食品包裝的原紙衛生,瓷器容器鉛、鎘允許溶出值,玻璃器皿鉛、鎘、砷允許溶出值和包裝產品過度包裝的情況作了要求和說明,甚至對包裝物上使用的標記材料和用量作出了規定,并列出不允許使用某種材料的情況,如:塑料制品不允許采用聚氨酷,發泡聚苯乙烯等作為包裝材料,除此外,包裝附屬使用物(黏合劑、涂料)要求無毒且不直接與產品(食品)接觸。
每逢中秋佳節、市面上月餅的數量眾多、銷售渠道各異。在2015年之前,月餅包裝奢華成風,節后殘余的月餅包裝物占據了生活垃圾總量的一半以上,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2015年年末國家頒布了《月餅國家標準》(GB/T 19855—2015),對月餅包裝相應作出了規定:(1)包裝成本應低于月餅出廠價的25%;(2)單粒包裝空位應小于單粒總容積的1/3,且單粒包裝與外盒包裝內壁間平均距離應小于2.5cm;(3)保鮮劑與脫氧劑不應和月餅產生直接性接觸。
月餅包裝標準化和規范化,作為對包裝產業的調整與完善,體現出政府部門對包裝行業的要求,反映出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的必要性,同時也是我國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的起步標志。除了食品行業外,還有物流運輸業等其他行業也陸續補充了對產品包裝的要求。綠色包裝的影響范圍和對行業的影響力逐漸增大,我國要進入包裝強國行列,更要具備綠色發展的思維,調整戰略方針。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以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為手段,保證對環境友好、降低對生態的破壞以及貫徹對資源的節約。
包裝產業的發展在國內起步晚、政策輔助不足,加之國內包裝制造業長期以來模式單一,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1)技術水平低下、管理能力不足。在相同的基礎設施條件下,人員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且國內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市場份額低,企業大部分以生產中低端產品作為主業務。在人員技術水平不過關的情況下造成資源浪費,企業以次等或劣等產品為主的生產鏈同時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在生產鏈不斷循環往復的加工和制造中,能源的耗費與材料的浪費不但加劇企業的資金投入,更達不到環保要求。
(2)工作效率低下。針對包裝產業總體的人均產值,我國的人均產值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工作時間長,產品附加值低,致使我國包裝制造始終脫離不了低端制造的怪圈。
(3)惡性競爭突出。在包裝產業中,企業盈利往往是依靠規模化的生產實現的。包裝單品的利潤極低,且行業門檻低,進入市場的包裝企業數量龐大、參差不齊。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還沒對包裝企業進行規范,缺少與包裝相關的法律法規,出現了一大批污染極大的包裝企業。它們長期在微利中掙扎存活,彼此間進行價格打壓從而形成惡性市場競爭,直至今日,這種局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除了包裝企業的不良競爭外,包裝產業產能過剩,也是形成這種不良局面的重要原因。
(4)龍頭企業缺乏。由于國內包裝企業分散,且以中小型規模的包裝企業居多,缺乏帶頭企業,造成產業集中度不高,不能有效發揮地理自然資源與勞動力優勢,更不能實現與國際企業的互動、接軌,還遠不能充分對國際先進的包裝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我國包裝行業存在以上弊病,這不僅是長期以來成為拖累和制約包裝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更是我國包裝產業需綠色發展的迫切原因。在新時代的技術和背景要求下,包裝產業綠色發展更具有現實可行性和發展必然性。
包裝產業綠色發展之所以符合時代命題,除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起到的循環經濟的效用。1996年10月,由德國帶頭訂立的《循環經濟法》,深刻地影響全球行業、企業對資源與環境的認識。近10年之后,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意味著我國正式將廢物再生、節約資源與高效利用納入國家層面考慮,這是國家對環境的責任,更是企業與個人對地球生態的義務。
21世紀,中國不僅負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責任與義務,而且兼具著全球“綠色浪潮”的推廣與落實的任務,致力于改善全球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掠奪的尖銳矛盾。
當前,我國人民對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的認識還存在不足,錯誤認為當所使用的包裝材料或制品是易于分解或后期處理的即是綠色包裝物,忽視包裝產品的生產過程產生的有毒物或污染物,以及制造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浪費現象,對包裝產品的后期回收和利用不予關注。更有甚者,將使用紙質包裝視作綠色包裝,而塑料材質包裝則為非環保、非綠色的包裝;將PE材料與PVC材料都視作有毒材料,要求不使用塑料制品作為包裝物。除了人為觀點或認知的錯誤,綠色包裝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研發投入都嚴重不足、政策支持力度弱,這兩者都制約了包裝產業綠色發展的可能性和潛力。
我國包裝產業基礎實力薄弱,且大部分制定的包裝產品質量均以當地市場要求為準,沒有統一化的標準,成長歷程也大不相同。其中,個別包裝企業以國外市場為主展開出口貿易,這部分企業的市場嗅覺靈敏,能較快應用國外先進的包裝技術和手段,在綠色包裝發展上領先國內同行企業。而只針對國內地區供給的包裝企業(尤其中西部地區),在制度不規范、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對綠色包裝靈敏度不夠,也不具有包裝綠色化發展的能力。
當然,對產業整體而言,經濟發展水平始終是包裝產業綠色發展最核心和關鍵的影響因素。在我國中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包裝產業綠色發展難以推動,這種制約主要的來源并非觀念而是經濟原因。所以要發展綠色包裝產業,需要國家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發展特色產業并合理配置地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