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重慶景旭實業(yè)有限公司 重慶 401520
PPP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目前該模式主要用于社會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當中,以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促進資本在社會范圍內的優(yōu)化配置。隨著PPP項目實施數量的增加,項目提前終止問題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為合理規(guī)避PPP項目提前終止對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對PPP項目做指導和約束。然而法律、政策的實施有不可規(guī)避的滯后性,在發(fā)生提前終止現象后,必須采取一定的處理措施進行風險控制。
華鎣山渠江提水工程位于某區(qū)渠江左側華鎣山西側,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取水泵站、輸水管線、凈水廠、配水干管等。工程竣工后將服務當地經濟走廊范圍內五個場鎮(zhèn)的生活及工業(yè)用水。工程分兩期建成,一期供水規(guī)模5.0×104m3/d,二期供水規(guī)模10.0×104m3/d,項目一期工程估算總投資為37482萬元。
社會資本方為中建某公司;中建某公司與該區(qū)屬國有企業(yè)1公司雙方共同出資11500萬元組建項目公司,即某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社會資本方出資5900萬元、占股51.3%,國有企業(yè)1公司出資5600萬元、占股48.7%。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雙方在規(guī)劃階段即對項目終止推出機制做出詳細說明:項目建設及特許經營期間,若因不可抗力導致項目提前終止,為維護公共利益不受損失,發(fā)起人需及時接管項目,確保其繼續(xù)運行。若社會資本方因自身原因而無法履行合同約定,導致項目不能按期、正常發(fā)揮效益,發(fā)起人有權終止合同,并依照合同約定及相關法規(guī)追究社會資本方責任。同時為避免出現項目提前終止現象,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
華鎣山渠江提水工程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和運營,政府、項目公司、社會資本方、國有企業(yè)1公司幾方分別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間,先后簽訂《PPP項目合同》《特許經營協(xié)議》《股東協(xié)議》《施工合同》等文件,對項目中各方的權力、義務及收益分配情況做出詳細說明。因項目PPP模式與目前相關法規(guī)、政策和規(guī)范性文件要求不相符,導致原簽訂合同的部分條款難以完全履行,決定在友好協(xié)商的前提下,對原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收益分配問題做終止、保留或讓渡處理,基本原則有二。
權責對等原則。①終止社會資本方PPP社會資本合作方的權利義務,滅失其PPP投資收益,由此產生的損失經友好協(xié)商后,由另一國有企業(yè)2公司籌資補償,將原合同中社會資本方的權利、義務和收益讓渡給區(qū)國有企業(yè)2公司。②保留社會資本方項目施工權利、義務、投資控制責任和施工收益。③國有企業(yè)2公司作為政府指定的項目承接方,承接社會資本方PPP社會資本合作方具備的權利、義務和收益,并對其進行補償。④國有企業(yè)1公司繼續(xù)履行原合同中的權利、義務,享有投資收益。
厘清責任原則。①協(xié)議清晰界定各方權利、義務、收益劃分情況。②開展專項審計厘清責任,各方按合同約定開展項目交接工作,國有企業(yè)1公司、社會資本方、國有企業(yè)2公司三方共同委托中介結構按有關合同及協(xié)議要求進行專項審計,費用由項目公司承擔,國有企業(yè)1公司和國有企業(yè)2公司繼承項目公司有效合同、資產、債權、債務及收益[1]。
(1)提前終止補償原則。在處理PPP項目提前終止問題時,補償是最關鍵的問題,通過合理補償機制的制定,以合理降低政府部門或企業(yè)承擔的經濟損失,同時通過利益協(xié)調,保持政府與企業(yè)間良好的合作關系[2]。對現有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在PPP項目提前終止補償機制構建時,其中內容可能包括投資未收回部分、項目市場價值、剩余特許期內的預期收益、企業(yè)未償還債務、項目未攤銷固定資產投資、政府給出的預期收益率或最小收益保證、項目保險賠償、合同中約定的違約金、罰款、賠償款等。
若為政府承擔責任的情況,政府需向企業(yè)補償未收回資本、項目運維管理費用評估值、剩余特許期內預估收益等款項,同時需要兼顧因項目終止給企業(yè)帶來的其他損失,以及終止過程形成的法律費用、談判費用、企業(yè)名譽損失等。若為政府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政府不承擔項目回購義務,此時仍需要給予企業(yè)合理補償。若項目提前終止給政府部門造成重大損失的,需要依照企業(yè)應得補償情況,對政府損失進行賠償。
(2)提前終止補償計算。該項目提前終止補償款項事宜在政府的組織下進行兩次洽談,最終社會資本方和國有企業(yè)2公司就補償方案達成一致。
第一次洽談中,確定補償資金占用費共計2548.74萬元,該PPP項目終止補償款8448.74萬元,其中社會資本方5900萬元出資占股以股權轉讓方式轉移給國有企業(yè)2公司,其余需由項目公司支付。社會資本方提出,依照《股東協(xié)議》中條款要求,按剩余30年運營期計算,每月固定收益62.54萬元,資金折減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存款基準利率對應的月利息計算。基于該思想,首次報價的資金折現率為2.75%,補償款為15200萬元,其中9300萬元為收益;二次報價資金折現率為6%,補償款為10330萬元,其中4430萬元為收益;第三次報價不低于9517萬元。而國有企業(yè)2公司則認為,僅可計算工程墊支款利息、投入項目資本金利息及投入項目資本金,最終補償款為8537萬元。綜合雙方意見后,以社會資本方每月62.54萬元固定投資收益、剩余運營期30年、8%資金折現率進行計算,共計補償款8448.74萬元。
第二次洽談中,社會資本方主張補償費用應尊重原判,愿意在8%折現率的基礎上,下浮依照8.3%進行計算,結果為2315.11萬元,減少補償費用2333.63萬元,最終補償款為8215.11萬元。國有企業(yè)2公司主張,費用補償僅計取工程墊資和資本金成本,計算得出的補償費用為1968.66萬元,較原補償費用降低580.08萬元,最終補償款為7868.66萬元。經多次談判商定,雙方同意在尊重第一次談判結果的基礎上,按8.3%的折現率計算,最終補償8215.11萬元。經請示政府后同意該補償方案。
(3)提前終止處理機制。目前有關提前終止賠償決策已積累不少研究成果,提出多種賠償計算模型,然而因真實PPP項目提前終止的復雜性,現有賠償決策模型的適用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在合同制定過程中,即對雙方責任和義務做更詳細的說明,以確保賠償決策制定有充足的理論資料可供參考。
華鎣山渠江提水工程合同對提前終止中項目發(fā)起人和企業(yè)所具備的終止權做出明確劃分,并對終止后的補償原則進行說明:項目發(fā)起人與中標企業(yè)均有權獲得因違約方未遵守有關全部或部分約定提前終止而導致自身受到損失的補償,由違約方進行補償支付。同時制定相應的風險分攤機制,要求因國家和市有關政府移民拆遷政策調整而導致征地移民投資項目投資增加的,經主管部門批準后,由發(fā)起人承擔增加投資部分;因非政策性原因導致征地移民投資增加的,由發(fā)起人和中標企業(yè)共同承擔;因不可抗因素作用導致項目提前終止或繼續(xù)超概算實施的,其引發(fā)的損失和超額投資由項目發(fā)起人承擔80%,中標企業(yè)承擔20%。
在合同中對政府及企業(yè)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做詳細劃分,同時開展必要的風險防控工作,即便項目最終確有提前終止的現象發(fā)生,也可依照合同要求,順利開展補償決策制定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提前終止帶來的總利益損失。因此給出以下提前終止處理建議:
劃分合同雙方責任義務時,避免使用模糊性詞匯,嚴格劃定責任邊界,如“配合”、“及時”等詞語應盡可能規(guī)避。
在合同內添加專門針對不可抗因素的條款,并以列舉或概括的方式對不可抗因素的內容和范圍進行解釋。例如,詳盡列舉PPP項目實施過程可能出現的具體的不可抗事件,發(fā)生合同違約后,包括在列舉事件范圍內的才可進行免責。
對不可抗因素導致提前終止后,雙方的責任義務承擔做詳細說明,合同簽訂中,對不可抗因素做量化處理。
法院在判定提前終止類案件時,會依照雙方締約劃分案件的屬性,實際工作中,無論合同當事人或法院,均可依照PPP項目合同屬性,以規(guī)則原則進行責任劃分[3]。
經友好協(xié)商和多次談判商定,華鎣山渠江提水工程PPP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提前終止有關適宜順利處理完成,項目相關方的合理利益均得到有效保護,使得該PPP項目能夠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地方政府部門提出的要求規(guī)范化開展。目前項目已順利竣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