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磊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城市化的建設使建筑物密集、人口更加集中化,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我國一些氣候較為濕潤、降水量較大的城市中,加強了對城市防洪排澇規劃的重視,但在設計規劃時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問題,需要相關人員技術建設技術和設計方案,以降低洪澇災害對人民人身財產安全的損害。
海綿城市概念是根據美國的低影響開發理論中的思想進行研究,由國家建設部推出《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作為理論指導,形象生動的將城市排水建設比喻為海綿,強調了城市的蓄水能力,為加強城市的防洪排澇管理,應將城市的生態水循環充分利用,將城市的湖泊水系和地下水系進行聯合,加強地面的滲水能力,將大量的降雨引入城市的湖泊和地下,將其作為主要的蓄水場地,并通過水循環的凈化能力,實現雨洪徑流的調節和凈化的能力。
(1)外河頂托。外河頂托問題在我國南方城市較為常見,由于其地理和氣候環境的影響,在持續的降雨時期會使城市周圍的干流水位上升,當降水量經過一定時間的累積,會出現干流河道的水位高于城市的低洼處,因此,造成地勢較低的城市出現洪澇災害,并且由于城市地勢較低,很難將積水向城市外引流。
(2)內部水系不暢。在進行城市排洪防澇的設計規劃時,會出現設計沒有合理考慮到城市的內部水系的問題。如城市中會存在一些內部河道,在進行排洪防澇設計時,如果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城市內部水系在自然水循環中的重要性,將其進行阻斷或填平,將會從整體上降低生態環境的排水能力,反而降低城市的排水效果。
(3)土地過度開發。城市建設會將城市內的土地使用建設建筑物、公共設施、鋪設道路等,將茂盛的植被轉變為鋼筋水泥,將城市內部的湖泊和河流進行人為建設干預。這種由于人類生產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改造,從整體上看,降低了城市的土地滲水能力和水系的循環能力,例如,大量開發土地,與城市的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建設沒有很好地結合,將會造成降雨時期不能及時的疏導地面降水,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與出行。
(4)排澇能力不足。城市設計的排澇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在設計中如果排水溝斷面設計缺乏科學性,會使過流能力降低,在發生強降雨時,城市的排水效率將會降低。其次,在設計城市管道時,如果管道安裝的位置、管道的質量等因素與其他基礎排水設施之間缺乏協調性,在城市水位上升時,甚至會產生倒灌現象,加重了城市的洪澇災害。最后,城市地面由于承載著大量的集中建筑物和密集的人流,會出現沉降問題,沉降經過時間的積累,會對早期的排洪地下建設的設施進行破壞與擠壓,降低了城市的排洪能力。
(1)建設城市排水系統。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在排水系統方面的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改進完善,城市的排澇能力有待加強。設計者應轉變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理念,在設計時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外界環境條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建設因素,在理念上應結合國家建設的理論指引,加強融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加強排水系統的可持續性,應將其設計與城市的生態發展相結合。將城市排水建設與河流進行科學的連接,排水系統中重點建設雨洪排水系統,通過將地表低洼區域、行洪通道作為蓄水場地,當城市內部的洪水超過設計的標準后,將其中的部分水量導入蓄水地區,減少城市地面的積水,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
(2)提升地面滲入能力。由于城市地表覆蓋大量的水泥,會增加城市滲水的難度,因此,設計人員應加強對城市地表的透水率和下滲量的研究。例如,在城市中加入海綿體并結合生態植物工程,在城市內多建立綠化帶,提升植被的覆蓋率,建立發展城市水循環環境,能有效的提升地表的滲水能力,減少地表積水,將洪水引入里地面,提升城市的抗洪防澇的能力。
(3)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排洪防澇工程需要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支撐,通過科學合理的建設排洪和蓄水的基礎設施,能有效地降低洪峰量,在遇到大型洪水災害時,排洪和蓄水的基礎設施將會實現重要的作用[1]。例如,在城市內建設抽水站、運動場、公園綠地、整治城市內河道等,面對城市持續降雨,能通過植被降水滲入地下,進行水循環。并通過建立抽水站,能將城市內低洼地區的積水進行外排,減少局部低洼地區被洪水淹沒的情況,加強了在暴雨天氣城市的排洪能力。
(4)合理布置緩沖區與濕地。加強城市的濕地建設對于改善城市的綠化,降低汛期的地表徑流量,發揮濕地的排澇能力和防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城市濕地的抗洪能力,需要在濕地的四周布置緩沖區。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因地制宜做好綠化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的現有資源,修建自然濕地,人工濕地,通過修建草地,建設花園等工作等降低地表徑流量。改善城市的環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外,還應該建設綠色空間。修建公園、濱水走廊等綠色空間都是提高濕地抗洪能力的有效措施。通過采取這一措施,還可以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從而降低城市洪澇的影響。在緩沖區域可以通過種植樹蔭的方式涵養更多的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另外,在濕地區域還應該避免人類活動,以免對濕地系統造成不利影響[2]。
綜上所述,隨著建設海綿城市的提出,在城市的排洪防澇工作方面具有重大的應用意義,在實際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建設中,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城市的生態環境、地質環境等因素,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統以及加強相應的城市排洪防澇基礎設施,有利于提升城市排洪防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