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本該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分離”卻成了一個群體今年春節的主題。他們不能與家人團聚,堅定“逆行”,堅守崗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自同一家庭,奔赴不同的崗位,卻擔負著同樣的使命。他們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一刻都不敢松懈,只為全力以赴打贏新冠疫情這場阻擊戰。
雷神山與金銀潭的夫妻守望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抗擊一線,活躍著許多“夫妻檔”,他們奮戰在疫情防護的不同戰場,既是相濡以沫的伴侶,也是抗擊病毒的戰友。其中有這樣一對90后夫妻,丈夫魏巍來自中建三局一公司,是雷神山醫院工程的現場安全工程師,妻子彭景是武漢市武東醫院的一名護士,支援在金銀潭醫院疫情防控一線。
“照顧好孩子,我去一線支援了,勿念!”1月19日,彭景主動取消春節休假,回到工作崗位,主動請纓從武東醫院外科抽調到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防護。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著重癥病人救護任務。彭景被安排負責8名危重病人的護理、輸液、生命體征觀察、標本采集、生活護理等工作。她每天需要穿戴口罩、護目鏡、一次性醫用手套等防護用具,進行雙層防護。由于醫療物資緊缺,為了節約防護服,她經常7小時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間。長時間的密閉工作,手套上的防護液腐蝕了雙手,耳朵和面部都是護目鏡和口罩勒出的血痕。“救人是天職和使命,接到任務后我毫不猶豫。”瘦小的彭景堅守崗位,沒有任何抱怨。
大年三十,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幾個大字在茫茫黑夜中閃爍著紅色的光芒,樓外一片寂靜,樓內繁忙緊張。此時正值彭景的大夜班,看著手機里不滿一周歲孩子的照片,來不及和家人互相問候,她便熟練地穿戴好防護用具趕往病房,那里還有8名重癥患者等著她進行抽血。身為妻子、女兒、媽媽和媳婦等幾重家庭角色,卻不能陪在家人身邊是她最大的遺憾,但是在醫護戰場,她明白自己只有護士一個身份。
“既然選擇穿上白大褂,我就要盡好保護神的職責,護好一個病人,就能守住一個家庭的幸福。”彭景說。
“咱爸媽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放心好了,老公在雷神山醫院陪你一起戰斗!”1月25日,魏巍給妻子彭景發去一條微信,就急忙趕往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作為一名安全工程師,當聽到要加緊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向公司報了名。
施工中,總有工人會取下口罩和安全帽,來透透氣。卻不知道,這一時的疏忽卻暗藏巨大的風險。為確保施工和防疫安全,魏巍不敢絲毫松懈,一邊督促工人穿好防護用具,一邊親自教工人戴口罩。魏巍自豪地說道:“我老婆是防疫一線的護士,她教我的戴法準沒錯,大家按我說的戴好口罩,常洗手……”
“不能在醫護戰場陪伴你,但是我們雷神山醫院建成了就能更好的守護你們了!”面對微信視頻里丈夫的表白,彭景驕傲又自豪。醫護和建設,兩個截然不同的工作,但在這次疫情中,承擔著同樣的使命。
“逆行”護士錯過親人生死求助
她叫張霓,一名普通的護士。在武漢同濟醫院感染科三病區,她和另外16名全員請戰的醫護人員,已在隔離病房堅守陣地近30天。2月2日深夜,張霓獨自寫下一篇給大伯的日記:“會有天使替我來愛你”。只是,從小將她視作女兒帶大的“大伯爸爸”,再也看不到了。
1月18日晚,張霓從發熱病房下班趕往大伯家探望送飯,發現倒在地上的大伯,已經過世了5個小時。她打開大伯的手機,發現最后一個電話,是打給自己的。“他給我打過電話,尋求我的幫助,但是我在隔離病房,不能帶上手機。”張霓抱著他冰冷的手臂,一遍又一遍哭著說“對不起”,“為什么我每日奮戰在患者身邊,卻救不了自己最親的人。”
張霓一歲時,爸爸因車禍去世,隨后媽媽改嫁。“在我30年的人生中,是大伯和奶奶把我帶大的。”她說,雖然按輩分喚了幾十年大伯,但在她的內心,早已認定了這個替她遮風擋雨的“爸爸”。大伯不是不知道她科室的電話,可過去十幾年,再急的事也不會打,怕影響她工作。這是他第一次在她工作的時候打給她,也是最后一次。
這些天,夜深人靜的時候,“爸爸”的樣子,“爸爸”的話,在淚水打濕的枕上,在張霓的腦海閃回。
匆匆料理完大伯后事,張霓便向護士長申請重返一線。護士長讓她多休整兩天,她說:“所有醫護人員都在搶救患者,我的親人已經沒了,不能再讓更多人失去親人,何況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逝去與重生間,張霓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人生體會。看著病床上的患者,她的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救他!”她要讓這些生命,替“大伯爸爸”好好活下去。
隔離病房外的團年飯
武漢協和醫院是此次疫情防控救護的重點醫院。為支援隔離病房,許多科室醫生也被抽調過來。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也抽調了2名醫生和1名護士。除夕夜,神經外科主任趙洪洋在值班日記中記錄下了他們工作的一幕。
今天是大年三十,要是往年,一定是全家老小圍坐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煮著餃子,有說有笑,這是中國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團年飯。
可是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武漢協和醫院很多戰斗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已有8天沒與家人在一起了,大年三十的團年飯是吃不成了。
隔離病房值班的沈醫生手機響了,妻子說要來送團年飯。他身上一股暖流涌過,但還是勸妻子別來。現在公交、地鐵都不開了,不方便。妻子是走來的,還帶著女兒。她把沉甸甸的食物包擱在門外的留物臺上,就來到樓外,站在能隔窗看到丈夫的地方,外面北風呼嘯伴著雨夾雪,他們隔窗相望,女兒向爸爸揮著小手,不知是雨雪打在妻子眼睛了,還是在流淚,她不停用紙巾擦著眼……這時來給沈醫生同事送團年飯的家屬也漸漸增多,他們和沈醫生妻子一樣,放下手中的團年飯后,都站在了沈醫生妻子的旁邊,隔窗守望著戰斗在一線的親人,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太太,也有兒童,有的是給丈夫,有的是給妻子,有的是給父母,有的是給孫子來送團年飯的。
沈醫生和他的同事們揮手示意讓他們快回家去,可他們仍站在那里不舍離去,他們心中有這樣的念頭,大年三十,不能讓戰斗在一線的親人們孤軍奮戰,即使不能同桌吃團年飯,他們也要守著親人把團年飯吃完。沈醫生和他的同事們擠在相對狹小的窗前,讓家人看著他們吃團年飯,心中涌出一個念頭,有親人們的理解與支持,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肺炎疫情。
夫妻攜手點亮疫區的希望
“疫情當前,身為醫生,我更有守土‘抗戰的責任。”陳卉的手機亮了,一條來自丈夫蔡恒的未讀消息。湖北黃岡市麻城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蔡恒,在志愿前往重癥感染區輪換的請戰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簽完字,他長舒一口氣,給妻子發去了一條信息,閉眼靠在椅背上休息。
此前,他已經在發熱急診科連續戰斗了多天。由于病患大量增加,麻城市人民醫院重癥感染區的醫護人力資源已緊張到極限。此次疫情,黃岡疫情的嚴重程度僅次于武漢,而麻城作為京九鐵路的重要樞紐,形勢十分嚴峻。不得已,該院決定采取輪換制度,由其他科室的醫生志愿報名,臨時頂替最前線的醫生。看到消息的陳卉,眼淚差點掉下來。不能哭,不能哭!她告訴自己,這場仗,自己不能輸。
她和蔡恒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目前都在麻城工作。她的丈夫在人民醫院救死扶傷,而她則在國網麻城市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的崗位上保障供電。這個春節,她本計劃同往常一樣,和愛人帶著孩子到武漢和父母一起過年。父母都是老國企職工,在了解疫情的消息后,對陳卉說:“我們自己在武漢會注意,你們安心工作,老百姓現在都需要你們!”陳卉的心中無法平靜。在武漢的父母,在醫院發熱科室的丈夫,還有家中才六歲的兒子陽陽。萬一誰有個閃失,這個家怎么辦?陳卉不敢去想。
陳卉的公公,也是一名在新疆服役過的老黨員。面對不安的陳卉,他安慰道:“蔡恒也是18年的老黨員了,你要相信他。我們是老了,但我們都曾為國家奮斗過、付出過。作為黨員,你們安心好好工作,才能保護好我們,保護好陽陽。”這是一個紅色的大家庭。陳卉2019年7月入黨,算是一個“新兵”,但她多年來受丈夫耳濡目染,早已懷有堅定的信仰。疫情當前,她最難以割舍的,是那一份屬于女人的柔情和傷感。她舍不得丈夫上一線,但她必須支持丈夫上一線——不為別的,國家有難,何以為家?
深夜,蔡恒輕輕收拾好行李,準備盡快入駐重癥感染區,提前掌握情況。陳卉把他送到門口,目送丈夫奔向戰場。明天,她也有自己的職責,她參與保障的電力,將源源不斷地送到醫院最需要的地方。春節期間,陳卉堅守在供電服務中心崗位上,充分運用配電網系統實時監測技術,發布監測日志、分析報告等30余篇,為重點防疫區域保電描繪了清晰的運行規律,為一線電力供應提供了關鍵支撐。(綜合《湖北日報》《 經濟參考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