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劉小燕,李平,陳國才,耿召華
冠心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代謝性疾病的增多,冠心病的發生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命安全均造成威脅[1]。在冠心病的病情發展變化過程中,冠狀動脈斑塊的形成及性質的改變與脂代謝紊亂、炎性反應異常激活等環節密切相關,但具體的調控機制仍未十分明確。人枯草溶菌素轉化酶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是由肝細胞表達并分泌的一類前蛋白轉化酶,能夠降解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受體(LDLR),影響LDLR所介導的LDL-C代謝并使LDL-C在體內蓄積,蓄積的LDL-C在冠狀動脈內膜沉積、逐步形成粥樣斑塊[2-3]。PCSK9基因在多位點存在多態性,多態性的產生會使編碼產物降解LDLR的活性發生改變,進而影響LDL-C的代謝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筆者分析了冠心病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與斑塊性質、脂代謝及細胞因子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8年6月陸軍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心內科診斷冠心病患者120例作為冠心病組,男69例,女51例,年齡42~62(51.39±7.65)歲;合并高血壓46例,糖尿病37例,高脂血癥61例;有冠心病家族史23例。另納入同期于醫院體檢的健康者10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男58例,女41例,年齡39~60(49.93±7.12)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1)入組標準:①均有發作性胸痛癥狀、經冠狀動脈CTA確診為冠心??;②首次診斷為冠心病。(2)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血管畸形;②既往有腦梗死、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④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
1.3 檢測指標與方法
1.3.1 基因多態性檢測: 2組受試者均于晨起空腹時采集肘靜脈血2 ml并以EDTA抗凝,按照北京天根公司的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進行操作,設計PCSK9基因V312F位點的引物(上游5’-AAAGGGGAGCAGGTCTCCC-3’、下游5’-GCCCGCCCTCCCTCCGCCCTCCG-3’),配置PCR反應體系50 μl后,按照95℃ 30 s,59℃ 30 s,72℃ 30 s的程序反應35個循環,收集PCR產物后用ABI(型號:3100Avant)全自動DNA測序儀測定基因序列,根據測序結果判斷V312F位點的多態性。
1.3.2 冠狀動脈斑塊測定: 采用64排雙源CT儀進行冠脈CTA檢查,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肺動脈節段起始至膈肌下1 cm為止;將感興趣區設置在升主動脈,當CT值達到100 HU時觸發掃描,掃描參數為電壓120 kV、電流280 mA、層厚0.75 mm、機架旋轉時間0.28 s、球管旋轉時間0.33 s/r。將圖像信息錄入影像工作站后測定粥樣斑塊的CT值(CT值<60 HU為軟斑塊,60~129 HU為纖維斑塊,≥130 HU為鈣化斑塊)。
1.3.3 血脂檢測:2組患者均取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的含量。
1.3.4 細胞因子檢測: 2組患者均取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趨化素(chemerin)、脂肪特異性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vaspin)、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基質細胞衍生因子 1α(SDF-1α)的含量。

2.1 2組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TT+TG基因型的比例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GG基因型的比例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T等位基因的比例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G等位基因的比例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見表1。
2.2 不同斑塊性質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比較 不同斑塊性質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TT+TG基因型、GG基因型及PCSK9基因V312F位點T等位基因、G等位基因比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患者血脂比較 冠心病組中TT+TG基因型患者的血清LDL-C、sdLDL-C、chemerin含量明顯高于GG基因型患者,HDL-C、vaspin含量明顯低于GG基因型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4 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患者細胞因子比較 冠心病組中TT+TG基因型患者血清M-CSF、IL-6、TNF-α、SDF-1α含量均高于GG基因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LDL-C是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重要成分,體內脂代謝紊亂及炎性反應過度激活均會促進LDL-C在動脈內膜沉積并形成粥樣斑塊。PCSK9是體內調節LDL-C代謝過程的蛋白酶,該蛋白酶通過水解LDLR來阻礙LDL-C代謝,造成LDL-C蓄積,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CSK9含量明顯升高,但引起PCSK9含量升高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蚨鄳B性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分子表達調控機制,PCSK9基因被證實在V312F、D320N、E670G等多個位點存在多態性,多態性位點等位基因的突變會造成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及PCSK9分泌的變化[4-6]。V312F位點的突變類型為等位基因G向T的突變,突變后形成雜合基因型TG及純合基因型TT。為了明確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與冠心病發病的關系,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冠心病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結果顯示,冠心病組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TT+TG基因型的比例、T等位基因的比例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GG基因型的比例、G等位基因的比例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PCSK9基因V312F位點G向T的突變,該多態性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在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過程中,LDL-C在動脈內膜沉積,隨著炎性反應的激活,巨噬細胞在動脈內膜大量浸潤、吞噬LDL-C并形成泡沫細胞。LDL-C及泡沫細胞不斷聚集、逐步成為粥樣斑塊[7-8]。冠心病患者體內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性質呈動態變化,在斑塊形成的初期階段、斑塊性質穩定,患者的病情也相對穩定;隨著斑塊體積增大、斑塊內LDL-C增多及斑塊纖維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斑塊的穩定性逐步下降,若發生斑塊破裂則會誘發血栓形成、出現心肌梗死。PCSK9直接影響LDL-C的代謝,在明確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與冠心病發病的關系后,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與冠心病患者斑塊性質的關系,結果發現,不同斑塊性質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TT+TG基因型、GG基因型的比例及T等位基因、G等位基因的比例有顯著差異,斑塊性質越不穩定,TT+TG基因型的比例及T等位基因的比例越高。這一結果提示冠心病患者體內PCSK9基因V312F位點G向T的突變會影響斑塊性質、使斑塊的穩定性下降。

表1 2組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的比較

表2 冠心病組中不同斑塊性質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的比較

表3 冠心病組中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患者血脂指標的比較

表4 冠心病組中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患者血清細胞因子的比較
PCSK9在體內主要參與LDL-C的代謝,LDL-C代謝紊亂會進一步影響其他脂質成分的代謝。LDL-C升高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HDL-C則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保護因素,其功能是促進膽固醇由外周組織向肝臟轉運并通過肝臟代謝膽固醇[9-10]。脂代謝紊亂除了表現為LDL-C和HDL-C的變化外,多種脂肪因子的分泌也發生變化。vaspin和chemerin是2種功能不同的脂肪細胞因子,前者能夠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后者能夠拮抗胰島素的生物學活性、具有促炎作用[11-12]。冠心病患者血清中LDL-C及chemerin的含量明顯升高,而HDL-C及vaspin的含量明顯下降。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冠心病患者脂代謝指標的變化,結果發現,TT+TG基因型患者的血清LDL-C、sdLDL-C、chemerin含量明顯高于GG基因型患者,HDL-C、vaspin含量明顯低于GG基因型患者。這一結果提示冠心病患者體內PCSK9基因V312F位點G向T的突變會影響脂代謝過程。
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涉及脂代謝紊亂及炎性反應的過度激活,炎性反應激活過程中巨噬細胞在動脈內膜大量浸潤,吞噬LDL-C后成為泡沫細胞并形成粥樣斑塊。炎性細胞因子的瀑布式分泌是炎性反應激活的重要特征,M-CSF、IL-6、TNF-α、SDF-1α是已知的炎性細胞因子,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顯升高[13]。M-CSF和TNF-α具有促炎作用,能夠使多種炎性細胞發生活化[14];IL-6、SDF-1具有趨化活性,能夠促進多種炎性細胞的遷移并向粥樣斑塊浸潤[15-16]。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PCSK9基因V312F位點多態性冠心病患者細胞因子的變化發現,TT+TG基因型患者的血清M-CSF、IL-6、TNF-α、SDF-1α含量明顯高于GG基因型患者。這一結果提示冠心病患者體內PCSK9基因V312F位點G向T的突變會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增強患者體內的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PCSK9基因V312F位點存在明顯多態性,具體表現為等位基因G向T的突變;該多態性能夠降低斑塊穩定性,影響冠心病患者體內的脂代謝及細胞因子分泌。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劉春燕:負責研究設計、開展和論文撰寫;劉小燕、李平:負責臨床信息收集;陳國才:負責數據統計分析;耿召華:論文撰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