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胡蓉,楊啟,陳治莉,賀秋鳳,鄧楊
乙肝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在HBV感染基礎上發展而來,調查顯示[1]有21%~30% HBV攜帶者長期存在并使乙肝進行性加重,嚴重損傷肝功能,逐漸進展為乙肝肝硬化。臨床上乙肝肝硬化發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在發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若出現肝功能衰竭和門脈高壓癥等臨床癥狀,提示乙肝肝硬化進入中晚期,而患者通常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2]。因此,對乙肝肝硬化早期診斷和病情監測,對患者早期治療、改善預后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證實乙肝肝硬化早期病理改變的基礎由肝臟纖維化進展而來,通過各類致病因子造成肝臟細胞損傷,在不良因素持續刺激下肝臟內纖維結締組織出現異常增生與沉積[3]。肝組織活檢是乙肝肝硬化診斷金標準,作為一種創傷性檢查手段,可重復性差,在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方面受到一定限制[4]。而傳統影像學MR、CT、B型超聲等檢查,對乙肝肝硬化早期診斷價值不高,通常在乙肝肝硬化晚期出現門靜脈高壓并發癥時才有較高敏感度和特異度,往往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血清學指標具有便捷、經濟的特點,一直是臨床研究熱點。巨噬細胞是肝臟炎性反應的主效應細胞,在炎性反應中起到調節、聚集、激活肝星狀細胞作用。研究發現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hp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能夠介導炎性反應、免疫反應,參與了肝硬化病理進程[5]。現檢測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CSF表達水平,進一步分析其對乙肝肝硬化早期預測價值,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肝炎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7例作為研究對象,經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診,分為乙肝組73例和肝硬化組54例,其中乙肝組中肝纖維化36例(肝纖維化亞組),2組臨床資料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1) 納入標準:①慢性乙型肝炎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未合并心、腎、肺等重要器官病變。(2)排除標準:①合并人類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②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其他嗜肝性病毒感染;③合并其他類型肝炎病毒交叉重疊感染;④合并風濕性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1.3.1 收集臨床資料:收集2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飲酒史和吸煙史等。
1.3.2 血清學指標檢測:采集2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靜置30 min,采用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生產臺式L400離心機離心提取上層血清,分裝于無菌、無RNA酶EP管中,置于-80℃冰箱內保存備用。(1)采用MAGLUMI 4000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以放射免疫法檢測M-CSF,試劑盒購自寧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DXC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天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試劑盒購自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執行;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DxH800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PLT)水平。

2.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飲酒史、乙肝遺傳史、合并膽囊結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肝硬化組M-CSF、AST、ALT、ALP、PLT明顯高于乙肝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肝纖維化亞組與肝硬化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肝硬化組血清M-CSF、AST、ALT、ALP、PLT等指標水平明顯高于肝纖維化亞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乙肝肝硬化患者M-CSF與AST、ALT、ALP、PLT相關性分析 乙肝肝硬化患者M-CSF與AST、ALT、ALP、PLT呈正相關(r/P=0.345/0.037、0.927/0.008、0.382/0.025、0.693/0.026)。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和血清學指標比較

表2 肝纖維化亞組與肝硬化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2.4 乙肝肝硬化危險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M-CSF是乙肝肝硬化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Logistic回歸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危險因素
2.5 ROC分析血清M-CSF對乙肝肝硬化的診斷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M-CSF診斷乙肝肝硬化的AUC為0.820,根據最大約登指數(0.614)確定最佳界值為323.04 pg/ml,敏感度為74.38%,特異度為87.04%,見圖1。
慢性乙型肝炎是HBV長期或反復作用而造成的彌漫性肝損傷,由于炎性單核細胞在肝臟內大量聚集,進展分化成促纖維化巨噬細胞;并誘發肝星狀細胞、枯否細胞及細胞外基質產生,破壞產生與降解的平衡,導致在肝臟內大量沉積[7]。最終累及多系統,使肝臟變形、變硬,進展為肝硬化。乙肝肝硬化早期病理變化是肝臟纖維化,其肝臟纖維化是對肝臟損傷的應激愈合反應,而肝臟結締組織增生與沉積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人們發現[8],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臨床表現差異較大,早期患者僅有納差、乏力、肝功能異常等非特異性癥狀,直到晚期出現腹水、門脈高壓綜合征、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等才被確診。因此對乙肝肝硬化患者早期診斷尤為重要,臨床迫切需要全面、準確區分乙肝肝硬化病情嚴重程度,為患者早期預測及改善預后給予針對性干預治療。
研究證實[9],乙肝肝硬化是持續性炎性反應過程,其中巨噬細胞在肝臟炎性病變及組織修復中發揮調節炎性細胞、細胞吞噬、肝星狀細胞聚集的作用,參與了肝臟纖維化發生發展。M-CSF是由單核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維生素D激活成骨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能夠與其受體調節單核巨噬細胞系細胞分化與增殖,作為促炎細胞因子參與炎性和免疫反應[10-12]。本結果發現,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M-CSF水平明顯高于乙肝患者,提示血清M-CSF參與肝臟疾病發生發展。有學者研究發現[13],血清M-CSF水平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關系密切,可反映急慢性肝炎中的肝臟組織損傷程度與肝細胞壞死,這與本結果一致。鄧木等[14]通過對不同纖維化分期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CSF分析結果發現,血清M-CSF水平越高,炎性反應分級越高,進一步證實血清M-CSF水平與肝臟組織損傷程度相關。有報道稱血清M-CSF在高度纖維化乙肝患者表達持續增強[15-16],并通過多種路徑促進肝硬化進程。M-CSF表達增強可激活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大量生成,促進膠原纖維沉積,增強炎性細胞因子在肝臟浸潤;M-CSF能夠抑制NK細胞合成分泌抗纖維因子γ干擾素,減少肝星狀細胞凋亡,促進肝硬化進展[17]。
本研究利用ROC曲線分析血清M-CSF對乙肝肝硬化的早期診斷價值,結果發現血清M-CSF診斷乙肝肝硬化AUC為0.820,根據最大約登指數0.514確定最佳界值為323.04 pg/ml,敏感度為74.38%,特異度為87.04%,說明血清M-CSF有望作為乙肝肝硬化早期預測和病情監測的指標之一。
綜上所述,M-CSF參與肝硬化發生發展,可作為乙肝肝硬化早期預測和病情評估的指標之一。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李萍: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胡蓉、楊啟: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陳治莉: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賀秋鳳:進行統計學分析;鄧楊:課題設計,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