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霞, 魏永前
(蘇州大學實驗材料與設備管理中心,江蘇蘇州215021)
高校實驗室是進行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載體。近些年國家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投入加大,各個高校實驗室的數量、實驗設備和相關人員等的規模都在逐漸增加,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實驗室管理難度加大,尤其是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高水平實驗室建設更是“雙一流”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正常運行是學校財產安全和師生人身健康的重要保障,更是關系到學校乃至社會穩定,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1-6]。
近年來,隨著高校實驗室事故的頻發,高校實驗室安全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各級管理部門及學校加強了對實驗室安全管理力度,對實驗室安全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我校對實驗室管理從“壓倒性態勢”到“壓倒性勝利”,圍繞“問題導向”,從管理制度、實驗室分類分級管理、安全教育、組織機構構架、云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安全雙預防體系是“基于風險”的過程安全管理理念的重要實踐,是實驗室安全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預防事故發生的根本途徑。學校構建以風險分類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為核心的實驗室安全“雙體系”,全面推進實驗室安全雙保險。安全“雙體系”是“基于風險”過程安全管理理念的重要實踐。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雙體系”的兩個核心環節。安全風險管控是隱患排查治理的前提,隱患排查治理是風險管控的補充。二者是上下承接關系。根據安全風險管控體系的要求,組織實施風險點識別、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典型措施制定和風險分級,確定風險點、危險源為隱患排查的對象。通過隱患排查,發現新的風險點、危險源,進而對風險點和危險源進行管控[7]。
安全工作能否做好,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是前提。目前,很多高校執行的有關實驗室安全的規章制度還是十幾年前制定,規章制度有很多空白區域,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安全問題,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確保實驗室安全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使實驗室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8-10]]。
為了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學校出臺了一系列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條例、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實驗室安全細則、實驗室安全規范,如“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條例”“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與考核管理辦法”“檢查與隱患整改管理辦法”等文件制度,確保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做到任何管理都有章可循。
當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著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人以及管理交叉等問題。而構建權責分明、合理的組織機構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基礎。為確保實驗室安全運行,學校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成立實驗室安全檢查領導小組: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各職能部門分管領導擔任組員,實驗室安全檢查領導小組負責實驗室安全工作領導、決策;成立實驗室安全管理委員,二級單位在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專門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委員會。由專業人員、教師專家、二級單位分管負責人組成“朋友圈”成立“防火防爆委員會工作微信群”,及時發現問題、交流經驗、總結教訓。通過組織建設解決“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貫徹“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遵循“誰使用、誰負責,業務誰主管、安全誰負責”的原則[11]。
對全校實驗室安全風險進行分級管控,“雙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實驗室安全隱患治理專項行動工作小組定期對全校實驗室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實驗室分類分級管理,根據危害性大小,設置“綠牌”“黃牌”和“紅牌”實驗室。“紅牌”實驗室是指危害極大,隱患一時難以整改且防控措施不力的實驗室;“黃牌”實驗室是指存在危害,隱患可控和措施得力的實驗室;“綠牌”實驗室是指安全實驗室。對“紅牌”實驗室進行“關停”,制定科學防控措施,直至“紅”轉“黃”,做到隱患閉環整改,堅決杜絕“綠轉黃、黃轉紅”。
在社會治理轉型背景下,第三方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已經或正在成為社會有效管理的重要機制。第三方的專業技術,有效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多元化和精細化的要求,實現管理效率與公正的最大化。
學校邀請政府主管部門、技術專家以及園區EHS協會,對學校重要實驗室依托的二級單位展開“安全提升工程”,使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持續改進。
2019年學校邀請遴選入圍的第三方專業公司共進行了4單元次的檢查,檢查實驗室21間次。第三方專業公司根據學校實驗室規模、學校工作要求和經費預算情況,分為日常常規檢查和特殊時間節點檢查。
學校管理部門對第三方提供的安全違章清單、整改通知進行核對,在校內網和實驗室安全檢查信息公開平臺適時發布,供學院和校內師生查閱。
第三方實驗室安全檢查大大加強了實驗室安全監管能力,為安全考核提供有效依據,真實體現安全變化趨勢,體現各學院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
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從安全教育和培訓入手,強化師生的安全理念,切實落實“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使保障安全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具備安全素質的人才對于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14]。
學校通過具體的事故案例對實驗室各類人員開展事故警示,尤其是近期發生在高校實驗室或社會上典型、重大的事故案例,通過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后果、造成的影響、付出的代價進行事故警示教育。
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課程不僅是學生必修的課程,而且對于新到實驗室的老師、科研人員也同樣要求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教育、培訓后方可上崗。學校實行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未經安全培訓、未通過考試,任何人都不得進入實驗室。對于什么樣人員必須接受哪些安全培訓項目、是否強制培訓、是否必須通過考試,都有嚴格規定。對于新入校的新教工、研究生、即將進入實驗室的本科生等不同類型的人員,學校根據其不同專業,給予明確的培訓和考試要求。
云中實驗室建設分為實驗室安全信息數據治理、實驗室安全管理業務功能和實驗室安全信息統計及應用三大部分組成。
實驗室各業務子系統(考試系統、人員管理系統、安全檢查系統等)處理實驗室相關各項業務,其處理數據包含與實驗室相關的人員、物料、設備、環境等方面數據,此類數據通過物聯網平臺、視頻分析平臺或其他數據平臺已有數據源獲取。實驗室安全信息數據治理工作大致分為二步:①上述數據經數據平臺的采集工具進入數據湖;②入湖數據經過清洗與治理構建相關主題庫與專題庫,根據實驗室安全信息統計子系統的需求構建相應專題庫,供相關應用生成實驗室統計報表。
實驗室安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將所有的實驗室安全相關的數據統一整合到數據平臺中,通過數據平臺實現業務之間及與其他職能管理部門使用的信息系統之間進行信息數據開放、交互、共享,極大提高數據的共享水平,師生對實驗室所有相關的工作只需通過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一次登錄就能實現,減少無效、重復勞動,極大提高了師生的參與度,給師生實驗室使用及管理提供了極大便利。
實驗室安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將實驗室各要素(人、財、物)通過實驗室安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有機的聯系,對實驗室動態信息(危險物品信息、儀器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等)的獲取更加及時,提高了應對實驗室安全突發應急處置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實驗室安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及時精準獲取實驗室安全動態信息,使得獲取的信息量更加豐富、準確性更高,對各級各類管理者參與實驗室安全管理決策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數據支持,實現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精準施策[15]。
學校通過構建實驗室安全“雙體系”等進行不斷探索,從實驗室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著手,對實驗室危險源進行評估和排查治理,根據危害性大小,將實驗室分為“紅牌”“黃牌”和“綠牌”實驗室。系統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實驗室管理體系,有效降低了實驗室安全風險,減少了安全事故隱患,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正常開展提供了保障,為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實驗室安全管理對高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蘇州大學經過1年的實踐,從“壓倒性態勢”到“壓倒性勝利”,有效降低了實驗室安全風險,減少了安全事故隱患,為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保障,也使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